第360章 海底隧道的想法

兴许楚国可以通过几项大工程,由外国专家带出一批华裔工程师了,这可能是较好的培养路径。

就像现在的工厂机器设备,很多已经有华人技师上手,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可以建设5000吨左右的铁壳货轮,这就是最显著的进步。

马车一路前行,道路两边都是1~2层的房屋,多以砖石和混凝土砌筑的为主,木质房屋却是较少。

南海群岛是台风频繁光顾的地区,每年都会经历20多个台风,是台风灾害较为严重地区。

所以,楚国本土虽然拥有大片广袤的森林,可建造房屋依然以砖石为主,这样的房屋比较坚固,能扛得住台风的侵袭。

马车行走在城市中,随处可以看到被台风吹倒的树木,刮翻的棚子还有散落的物品,街道正在组织民众收拾。

在街道这一层级,各府县都有贵族乡绅出面,领着大家伙儿整理街道,散发赈济粮,帮助一些遭受风灾的民众

做了这些善事儿,贵族也好,爵士乡绅也好,能够在民间赢得声望,得到政府的嘉奖。

普通的灾害,城市里由街道自发组织恢复,例如修补道路坑洼,维护街面整洁,禁止随地便溺,维护绿化等等。

而在乡村中,则由村子的村长乡绅挑头,组织村民清除倒塌的树木残枝,恢复道路通行,救助遭受风灾的村民等事宜。

若遭受到重大灾害,在府县无法应付的情况下,就将向上呈报,请求总督区予以援手,最高可以上报至总理内阁衙门。

这次的台风灾害看起来影响不大,最高风力能达到10级,据测算并非是台风中心,而是被风暴边缘影响到了。

台风过后,港口躲避台风的货船纷纷出港,扬帆起航,有很多船在出行前还买了鞭炮,在码头上炸的噼啪乱响。

成功的预报了一次台风经过,那就让海上讨生活的人逃过一次大劫。

这样的恩惠,如同再造之恩也不为过。

一次,两次,三次的天气预报成功,连续两个多月的试运行下来,每次马尼拉《世界日报》刊登的天气信息,在一两天后都能得到验证。

如此的灵验,立马引起社会群体的热议,尤其那些经营行船跑马生意的公司和店脚行,立马就高度关注起皇家气象台这个新设的衙门。

由此在社会上引起的热潮,远远超过楚王郑国辉的想象。

国内五大航运公司率先行动起来,争先恐后的要求捐助皇家气象台,为此甚至闹得不可开交。

谁都不傻,这可是海上保命的好玩意儿。

一年区区三四万银元的费用,就好像谁给不起似的?

最后还是首相李鹤章出面,由五大航运公司集体冠名,将马尼拉《世界日报》上的天气预报栏目,冠名为“五大船行天气预报。”

五大船行每年共计捐助5万银洋,每家1万银洋,年年如此。

马尼拉《世界日报》也得到每年总计2000银元捐助,在“五大船航天气预报”栏目下,再报道一些航运中的新鲜事儿。

各府县沿海码头的船民们就更朴实了,纷纷买了香烛,草纸前往祭拜,弄得高山上的气象台整天烟雾缭绕。

最后没办法,任由当地船民出资在附近盖了个妈祖庙,今后祭拜到庙里去就可以了。

以当今时代民众的迷信程度,压根儿无法解释天气预报为何这么准?

报纸上一报道,隔个一两天台风准时而至,简直就像摸到了家门儿一样。

能够解决海上航运气象预报的大难题,出海人们最担心的事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