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梁红玉

如愿以偿地打下了杭州,又有邵氏、方百花、陈妙真这三个美人当献礼,宋江终于可以放心去东京汴梁城面见赵俣了。

将手上的军队暂时交给卢俊义、关胜、林冲等人,又交代一番,宋江便带着三百精锐骑兵以及邵氏、方百花、陈妙真离开了杭州城。

在经历了这些战事后,杭州城的街巷里满是疮痍。曾经熙熙攘攘的赵宋王朝两浙路的首府,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如今变得冷冷清清。

店铺关门,绸缎庄里的绫罗绸缎被洗劫一空;酒肆茶楼的桌椅板凳残缺不全;街巷中偶尔能看到衣衫褴褛的流民,他们眼神空洞,捧着破碗在废墟中翻找,试图寻得一口吃食。

往日的吴侬软语化作了孩童的啼哭与老人的叹息,原本富饶的鱼米之乡,如今变得凄凉,仿佛被抽走了生气,只余一片萧瑟的荒芜。

原本,宋江对此并无感觉,因为这三年多,他走到哪,都会变成这样。

说穿了,宋江义军的破坏力,也不比方腊义军小多少。他们所过之处,也是烽烟四起,民生凋敝。村庄被战火蹂躏得只剩断壁残垣,田野荒芜,牛羊散尽,鸡犬无声,家家户户紧锁的大门后藏着对战争的恐惧与对未来的茫然。

这种事经历得多了,宋江自然也就麻木了。

直到宋江一行来到他们刚刚离开二十几日的秀州。

宋江愕然发现,这里竟然有官吏带着民夫在进行春耕和清理运河。

虽然这里的很多民众脸上仍有些许菜色,但到了这里,路上几乎已经没有杭州随处可见的死人了。

又往前行进了一段路程,宋江知道了原因。

原来,进了秀州地界,每隔三五里就有一处施粥点。

——虽然那粥并不十分浓稠,但只要是来施粥点的人,每人都能得到一大碗,喝下以后,有个五六分饱肯定没问题。

另外,每隔几里就有一座医棚,里面坐着赤脚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只要是生了病的人,来到这里,不仅有人免费给他们看病,还免费给他们施药。

还有,在每个施粥点和医棚旁都有招募民夫的告示和讲解人。

这是朝廷在招募种地、搞基础建设和干杂活的民夫,告示上说得很清楚,只要是应召,工钱日结,并且先付工钱,关键工钱非常公道,而且还提供三种方式,即:只付钱;只付粮;以及一半钱、一半粮。

可以说,只要应召,立即就能吃饱饭,并且,不只他自己吃饱饭,他家人也能跟着吃饱饭。

更让宋江动容的是,朝廷不仅招成年男子,还招女人,甚至招孩子。

宋江甚至看到了,有些纺织厂,只招女子。

宋江估算了一下,如果一家人都出来做工,那其家绝对能过上小康的生活。

宋江一行人越是往北走,越能看见,恢复得越好。

等到了苏州,这里似乎都已经从战火中走了出来。这里的人的脸上已经没有了此前的麻木不仁、看不到半点希望、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随着苏州这里的士绅地主以及与他们勾结的官吏全部被清理,随着《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的顺利推行,这里的百姓,开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农田里,春耕的景象如火如荼,百姓挥汗如雨,却满脸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那是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的乐章。

市集上,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绸缎庄里,虽然货品尚未恢复到昔日的丰盛,但已能见到五彩斑斓的布料,吸引着妇人们驻足挑选,她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新生活的渴望。

酒肆茶楼也重新开张,文人墨客在此高谈阔论,茶香酒醇,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市井图景。

纺织厂、水泥厂、轴承厂等等一大批原来只在北方开办的工厂,如今已经在苏州开始兴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