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再回姑苏备科考

一旁的族学夫子是族中的老秀才,将几人的学识一一向林祈安介绍。

说来,林家这些年,也就出了几个秀才。林祈安此番也只是想找几个知根知底的考生一起结保,便挑了四个看着稳重乖巧的。如今距乡试不过十几日,选好后,几人便直接在林家祖宅住下,方便到时候直接去县衙考试。

至于其他要参加县试的族中子弟,林祈安也交代他们可以提前两日来林家祖宅住下,这样去赶考也近些。

那些被挑中的孩子,应是被家人叮嘱了利弊,没有不开心的。他们见着林祈安虽矜贵,但也和善,渐渐也少了些局促之感。

乡试、会试不考诗赋,童生试却要考,五言六韵和五言八韵都得会写,平仄上还有要求。

不过,这对林祈安来说,倒也不算难题。他虽诗才上没什么灵气,但诗赋在科举考试中占分比重不大,况且他只是比不上黛玉那般厉害,又不是连诗都作不出来。只求个对仗工整,对他而言还是轻而易举的。

更何况,那些科举常考的风花雪月、春夏秋冬、梅兰竹菊……他在周夫子的严苛教导下,早已备下好几首,偶尔灵感迸发,也能冒出几句妙句。

其实,林祈安觉得自己不会作诗,纯粹是因为九年义务教育时‘细糠’吃太多了。

那一篇篇的背诵全文,完全抑制了他的创作欲望。

比如他看到月亮,本想写一首赏月的诗,脑子里立刻就蹦出来几十首关于月的千古绝句,一下子就没了写诗的积极性。

见梅时,王安石 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短短十字,道尽了梅花的坚毅;泛舟时,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写透了离别的惆怅;登台时,王勃 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脱口而出;瞧见夕阳,李商隐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直击心灵,将复杂心绪展露无遗……

如今的文人雅士写诗是为了抒情,可林祈安觉得,自己的情都被脑子里死记硬背的那些诗词抒发完了。而且还抒的特别合心意,自己就算琢磨出花儿来,也盖不过那些不朽名篇。

所以,索性就不往这处下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