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年轻的张奶奶站在台上领奖。
“那时候啊,”
张奶奶回忆道,“大家都有一股子钻研劲儿。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都想把活儿做得更好。我那个袖口改进方法,就是经过几百次试验才摸索出来的。”
林淑梅听了很受启发:“张奶奶,您说的这种钻研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最需要传承的。”
这时,张奶奶突然想起一件事:“对了,我还记得当年厂里有个老师傅,绰号叫‘巧手张’,他发明了好多工具,特别是那个可以调节的量衣尺……”
林淑梅眼前一亮:“量衣尺?”
“对,那个量衣尺可有意思了,”
张奶奶说着,示意孙女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长条形的木盒,“你看,这就是‘巧手张’送给我的。”
打开木盒,里面躺着一把特制的量衣尺。
这把尺子不同于普通的软尺,是用黄杨木制成的,可以折叠,还带有特殊的刻度和标记。
“这把尺子最特别的地方,”
张奶奶边说边演示,“是这些活动关节。测量身体弧度的时候,把它调整成相应的形状,就能得到准确的尺寸。现在的激光测量可能更快,但这把尺子在当时可是革新发明呢。”
林淑梅小心地端详着这把量衣尺,发现木头上还刻着一些特殊符号。
“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
她问道。
“这是‘巧手张’发明的速记符号,”
张奶奶解释道,“比如这个像门字的符号代表肩宽,这个像山字的代表胸围。当时很多师傅都不识字,用这些符号来记录尺寸,特别方便。”
张导演听得入神:“这简直就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啊!张奶奶,‘巧手张’还在世吗?”
张奶奶叹了口气:“他已经过世好多年了。不过他的儿子好像还在城里开裁缝店……”
“真的吗?”
林淑梅立即来了精神,“您知道具体在哪里吗?”
“他家的店在老街那边,叫‘张氏服装店’。他儿子张明虽然用上了新设备,但听说还保留着他父亲的很多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