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胡杲:曾任怀州司马,后弃官归隐,吟诗参禅,称“胡隐士”。吉旼:元和间官河南登封县令,后以卫尉卿致仕,居洛阳。郑据:曾任右龙武军长史,晚年居洛阳。刘真:曾任慈州刺史,晚居洛阳。卢贞:曾任侍御史、内供奉官,晚年居洛阳。张浑:曾任永州刺史,晚年居洛阳。李元爽:洛中遗老,据云九老会时年已一百三十六。以上诸人,详见白居易《胡吉郑刘卢张等六贤……传好事者》诗序。
【译文】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贞鲠直遭到弃用,就在写诗喝酒中放纵自己。再次被起用后,事奉的又都是年幼的君王,做官的情怀顿时冷淡下来。卜居住在履道里,跟香山和尚如满等一起组织佛事社团,疏通沼泽,种植树木,建构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欣赏的好去处,煎茶的釜和舀酒的勺时刻相伴。曾头上不戴帽子张开腿随意坐着,谈论禅理歌咏古人,安然自若。称自己为“醉吟先生”,并写有《醉吟先生传》。特别喜好佛法,也几个月不吃荤菜,称自己为“香山居士”。跟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宴会聚集,他们都是年纪高迈不用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来相聚,当时人们羡慕他们,把他们的事迹描绘为《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注释】
1六义:亦即六诗,《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内涵诸家解释不同,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体,《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赋、比、兴为艺术手法,赋是铺叙其事,比是以物譬喻,兴是借物起兴。
2老妪(yu):老妇人。
3课:考察。
4实:既指农人以果实(即结果)考察农桑之好坏,也指他们的评判标准在于实用。
5鸡林国:即新罗,在今朝鲜境。东汉时,新罗之始林有鸡怪,更名鸡林,因以鸡林为国号。行贾(gu):贩货的商人。国相:即宰相,原作“人相”,据《新唐书》本传改。
6元稹:字微之,宪宗时任左拾遗,批评时政,迁河南尉,元和五年(801)任监察御史,弹劾权贵,与宦官仇士良冲突,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依附宦官,穆宗时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传见本卷后文。早年和白居易唱和,人称“元白”,他们的诗被称为“元和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讽兴当时之事”,肯定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乐府古题序》)的创作方法,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悼亡诗《遣悲怀》三首等。胶漆:比喻友情极深,像胶漆相投,亲密无间。白居易《和〈寄乐天〉》:“贤愚类相交,人情之大率。然自古今来,几人号胶漆?”
7音韵亦同:指元稹和白居易的次韵诗,音节和押韵都要一样。
8刘宾客:即刘禹锡,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称“刘宾客”。传见本书卷四。
9飞云履:相传为白居易居庐山草堂时所做的鞋。冯贽《云仙杂记》卷一引《樵人直说·飞云履》:“白乐天烧丹于庐山草堂,作飞云履,玄绫为质,四面以素绡作云朵,染以四选香,振履则如烟雾。”可知是黑底绣着白云的鞋,熏染香气,一抬脚,香气缭绕,绣着的白云如在烟雾中飘动。
10九江:郡名,治所在今江西九江。
?庐阜:即庐山。
?事实:事件典实。《六帖》:即《白氏六帖》。
?《白氏金针集》:《四库全书》收入《金针诗格》一卷,又名《金针集》,旧题《白居易》撰,但认为此书为伪托。后代亦有学者认为不能径断此书的伪托,待考。
【译文】
白居易的诗以《诗经》六义为主,不崇尚艰难,每次写完诗篇,必让他家的老妇人读一遍,问她,如果能理解的就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歌像山东的父老乡亲们考核农桑,说的每句话都是实用的啊。鸡林国商人把他的作品卖给宰相,每一篇都是一百黄金,不是白居易写的诗歌马上就能辨认出来。白居易跟元稹是极好的朋友,他们的次韵诗音节和押韵都相同,天下人称为“元白”。元稹去世后,又跟太子宾客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白居易喜好神仙之说,自己制作飞云履,烧香抬脚,就像拨动烟雾,慢慢地显现出烟雾后面的云朵,刚到九江,居住在庐山山峰之下,建造茅草屋烧制金丹,遗迹现在还保存着。创作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和他所撰写的古往今来的事件典实合成的《白氏六帖》,以及他所写的阐述作诗格律方法想要自除其诗病,取名为《白氏金针集》,有三卷,都流行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