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注释】
1郑王:指大郑王李亮,唐太祖李虎第八子,唐高祖李渊从父,隋朝海州刺史,武德初封郑王。
2吾曹:犹我辈,我们。
3总角:未成年者在头两侧束发如角,称总角,借指童年。荷衣:这里“荷”作动词,意同“带月荷锄归”之“荷”,背着衣服,形容李贺年幼弱小,见客的正式衣服撑不起来的样子。
4承命:即奉命。
5《高轩过》:李贺所作诗。据学者考证,此事虚妄不实。
6联镳(biāo):谓并骑而行,表示尊敬。镳,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这里代指乘骑。
7束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成童时束发为髻。
8晋肃:即李晋肃,李贺之父,曾任边塞从事,陕县县令。因“晋肃”古时读音跟“进士”接近,考生为避免与李贺竞争,以避讳的名义要求李贺不得参加进士考试。经过韩愈《讳辩》澄清后,李贺参加了进士考试,但似乎没考上。
9太常寺奉礼郎:官名,掌朝会祭祀百官序位及祭器、礼乐等事。
【译文】
李贺,字长吉,郑王李亮的子孙。七岁就能写文章,名声轰动京城。韩愈、皇甫湜看见他的作品,为他的作品感到惊奇而不敢相信,说:“如果是古代的诗人,我们或许不知道,如果是今天的诗人,哪有不认识的道理?”于是一起去他家拜访,让他写诗,李贺头上扎着两个发角、撑着宽大的衣服出来,高兴地领命,好像旁边没有人,拿起笔就写下题为《高轩过》的诗歌,韩愈和皇甫湜大为震惊,用他们所乘坐的马并排带着李贺回去,亲自为他束起头发编成发髻。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李贺因要避讳不能考进士,韩愈为他撰写《讳辩》一文,后来李贺官做到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注释】
1通眉:两眉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