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崇衷:虔诚信奉。像教:即像法,释迦牟尼逝世,佛法分正法、像法、末法三期,“像法”指与“正法”相似的佛法。又通过佛像崇拜进行教化,故称像教,皆泛指佛教。
4驻念:倾尽心思。津梁:渡口和桥梁,引申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手段,即佛法。
5龙象:佛教认为,水行龙力最大,陆行象力最大,故称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大力者为龙象,后因以代指高僧。
6金碧:原指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主色的山水画叫“金碧山水”,这里指金碧辉煌的寺庙。
7威仪:僧尼行为准则,此亦代指僧众。威即仪表,仪即规则,指规范行为的戒条,或指戒律之表现于行为者,亦称“律行”。渊薮(sou):渊,鱼所处,薮,兽所处,喻人或物类聚集的处所。
【译文】
评论说:从齐梁时代以来,世俗之外善于创作的人,像支遁、道遒、惠休、宝月之类,驰骋在文苑中,沉浸于辞藻情思,奇特的文章,雄伟的篇什,像精美的绮罗错杂,又像满天的繁星陈列,不能算少啊。其后遭遇死亡战乱,战争相继而起,无论僧俗,生活都已经非常困窘,很少再有像支遁他们那样的僧人了。到了大唐,几朝下来,雅正之道大为振兴,传统的佛教遗风又一次兴起,他们大都虔诚地信奉佛教,用尽心思地寻找普度众生的方法,高僧大德比比皆是,佛教寺庙金碧辉煌,虽是看起来寂寥的高山大河,实际上却是佛教僧众聚集的地方,恩宠荣光优裕丰厚,没有超过这个时候的。
故有颠顿文场之人,憔悴江海之客,往往裂冠裳,拨矰缴,杳然高迈,云集萧斋,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三余有简牍之期,六时分吟讽之隙。青峰瞰门,绿水周舍,长廊步屧,幽径寻真,景变序迁,荡入冥思。凡此数者,皆达人雅士,夙所钦怀,虽则心侔迹殊,所趣无间。会稽传孙、许之玄谈,庐阜接谢、陶于白社,宜其日锻月炼,志弥厉而道弥精。佳句纵横,不废禅定,岩穴相迩,更唱迭酬,苦于三峡猿,清同九皋鹤,不其伟欤!与夫迷津畏途,埋玉世虑,蓄愤于心,发在篇咏者,未可同年而论矣。
【注释】
1颠顿:颠沛困顿。
2冠裳:冠帽和衣裳,泛指俗家服饰。
3矰(zēng)缴:系有丝绳用以射鸟的短箭,这里喻指俗世的名利,也指追求名利的私心。
4萧斋:据《太平广记》卷二○七《萧子云》条载,梁武帝造寺,请萧子云用飞白体大书一“萧”字,后唐代李约将这“萧”字买回洛阳,专门建一亭来玩赏,称为“萧斋”,后因以指寺庙或书房。
5一食:指佛教徒日食一次的苦行。
6方袍:指僧衣。
7灵台:指心,《庄子·庚桑楚》:“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
8三余:指冬季、夜间、雨天,均为闲余之时,故称。《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董遇之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泛指空余的时间。简牍:竹片为简、木片为牍,合称简牍,指书籍。
9六时: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昼为晨朝、日中、日没,夜为初夜、中夜、后夜,《阿弥陀经》:“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
10瞰(kàn):俯视。
?屧(xiè):木板拖鞋。
?冥思:苦思,用心思考。
?侔:相等,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