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局险恶,秋明c2定居点的贫民,一连很多天都待在阴暗狭小的地下室里。
定居点内物资匮乏,“造饭机”原料,与日常的生活所需,由接管者负责,一时间还不至于造成严重的困难。
战争的气息,弥漫在高墙外的世界,偶尔有几枚打偏的火箭弹、炮弹坠落,将破败建筑夷为平地,即使待在地下三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能感到地面传来的震动,灰土簌簌抖落,只令贫民们胆战心惊。
希望,仍然还有,火红旗帜在定居点上空飘扬,给了他们起码的信心。
或者不如说,是借助电视机窥见的外界,让苟活的贫民们,涌起了一股生存下去的勇气。
“十字军”,按伊莉娜的说法,是从西线攻来的一支大军。
这支军队的实力,究竟有多强,民众自然无法有任何概念,但,略微见识到一些场面,他们起码会明白,从东面隆隆而至的机器大军,开赴前线对抗“十字军”的“红军”,规模会庞大到怎样的程度。
自1051年8月末,邻近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秋明c2定居点,便持续有车队、机群过境,持续几天几夜而络绎不绝。
画面中,近距离驶过c2的,是驮载履带式炮车的越野半挂车,呈散开队形,成群结队浩荡开进,往往一过境就是成百上千辆的漫无边际,远远看去,并无法辨别车队驮载的是什么型号,数量则着实令人震惊。
待在掩体里,每天安抚贫民、维持秩序,加米涅夫吩咐一名手下盯着电视机。
几天里,粗略点数过境者,仅能够从秋明c2看见的运输车队,就至少向西运送了两、三万辆装甲载具。
即便考虑到秋明c2的位置,接近铁路,想必这些履带式炮车、防空车等装甲力量,是在附近卸下列车、再由越野运输车转送,“红军”地面作战部队的规模,其机动能力之强,仍大大超出众人的预料。
观望战场一隅,贫民视角,所见的终究只是一斑,而非全貌。
从8月末到9月初,事实上,“红军”在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一线集结的作战力量,仅圆脑袋履带式炮车便多达十七万之众。
所有压上前线的作战平台,包括远程火箭炮、侦查无人机在内,远超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