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杨梅第一次听对方用这种语气说话,大部分时候,他是礼貌、谦逊、温柔的存在,习惯于保留自己的意见。然而,站在剑道上的肖铎,就像换了一个人,言行中充满了毋庸置疑的权威。
即便如此,她依然试图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把钱给他们吧,就算求个心安。”
“你尽管心安。”
对杨梅的脾气有所了解,肖铎也明白言语的安慰缺乏说服力,索性换成更直接的方式:“今天下午有没有课?”
她略微怔忪,摇了摇头说:“没有,老师安排的是实操练习,我已经提前做过了。”
“那好,”肖铎再次戴上面罩,“保罗约了去年的大区冠军,待会儿要跟我打一场练习赛,你可以留下来看看。”
练习的间隙,他又做了一点简单介绍,终于让杨梅对全法俱乐部联赛有了基本概念:在法国,击剑非常流行,是学校的必修课,每一个法国人都知道击剑。各个城市都有很多的击剑俱乐部,下到几岁的小孩,上至几十岁的老人都经常在俱乐部里切磋。
但是,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高手,必须到巴黎来——这里有上百家俱乐部,云集着法国的顶级剑客。
因为主教练保罗是练佩剑出身,“圣日耳曼”俱乐部的花剑很弱,甚至连可以与肖铎对练的选手都没有。
杨梅这才注意到,另外几条剑道上的选手都穿着半身防护服,手中的剑柄有着半月形护盘,一招一式与肖铎练的花剑截然不同。
墙上的始终快走到6点时,原本闹哄哄的场馆突然变得更加嘈杂。
“蹦猪(bonjour)”、“傻驴(salut)”法语中用来寒暄问候的话不绝于耳,即便听不懂其中的内容,那热情的招呼和崇拜的态度,也能让杨梅真实地有所感受。
原本四散在剑道上的人们突然朝着楼梯口涌去。
一个高个子男人走进来,正亲切地回应着众人的招呼,一路挨个儿与大家握手。在人群的簇拥下,他移动得异常缓慢,等到进入场馆中央,已经过去了十几分钟。
这恐怕就是传说中的大区冠军、代表法国花剑的一流水平、保罗托了不少关系才请到的“高手”。
自始至终,“高手”都表现得趾高气昂,进入剑馆后,甚至连瞧都没瞧自己的对手一眼。
直到他慢条斯理地做完准备活动,换上一身精良的装备,这才斜着脑袋,懒洋洋地打了声招呼。
肖铎举起手中的剑,干净利落地行礼致敬,主动退到剑道的另一端,以实际行动表达出对战斗的渴望。
保罗担任比赛裁判,俱乐部里的其他人也都停止练习,纷纷围到剑道旁看热闹。
“engarde.(准备)”
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剑道上的两人各自摆出实战姿势,锐利的剑锋直指彼此,气氛立刻紧张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我不会法语,能找到的关于法国俱乐部联赛的资料太少,只有国家队前教练、三剑客之一的王海滨指导的自传《剑之舞》中有所提及。包括与法国本地冠军过招的素材,也来自王指导的这本书的第六章“剑之旅”,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