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随堂考

这个奏折其实并不复杂,是一个死刑案件的复奏。本朝规定,死刑执行前必须经由皇帝核准,方能执行。考虑到全国死刑案件加在一起的数量,周宣原本猜测这就是走个流程的事,万万没想到皇帝真的会看。

这桩案子是一个养子殴伤亲生父亲的案子,子殴父属于不孝,按律当斩,但是这个儿子真的比较倒霉,因为他是婴儿的时候就被送养,根本不知道自己不是养父亲生的。一日遇见生父,他生父竟说自己其实是他爹,这年轻人自然不信,以为这陌生老头是在侮辱他和他养父,于是愤而将生父殴打一顿。

周宣微微蹙眉,此人若是判死刑,绝对是量刑太重了。她的意见绝对是不该判死刑。但是要说服她爹,就有点麻烦。相信看见这个案子的官员也都对这个年轻人有些同情,但毕竟国有国法,此人依旧被判了死刑。

那什么来给他脱罪呢?

对了,这个案子存在认识错误。所谓不知者不为罪,他既然不知道那是自己的生父,就不该用这条法律惩罚他,因为他的主观意识上并没有实施本罪的意图,甚至可以说,他犯下这个罪刑的本因正是因为他孝顺。

她微微一笑,正准备待皇帝问她,就这么说,忽然,脑中的弦轻轻动了一下。

不对。

记得这是什么吗?政治补习课。

周宣重新开始思考。皇帝是为什么而要把这个案子给她看?真的在犹豫怎么处理?不可能。他这么多年来一直锐意进取,其中不乏遭遇大臣阻力的,但是最后有哪件事他没办成吗?

所以,这是一个随堂摸底小测验,有题面,没有问题,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

那就需要考虑一下考官的意图了。

首先,这是一堂政治课。虽然自古政法不分家,但是只从法律角度上思考,回答显然不行,属于答偏了,立意不足,一定会失分。这个案子是非原本不难分辨,难就难在它牵涉了封建社会存在的基础--礼法。所以回答的时候也必须把这当成一个重点。

其次,‘考官’的结论是什么?这其实是一道判断分析题,判断错了估计分析的再好都不得分。不过考官的结论比较好猜,他要是觉得该判死刑就不会拿这个案子教学了。

最后,就是一个妥协的问题了,当礼法和人情产生冲突的时候,在其中找到一个诸方满意的平衡点,就是一个难题了。假如把人情作为切入点,这题就答毁了,假如把礼法当成切入点,等一等,她想到了。

恰在此时,皇帝也抬了头,他已经批复了十几本奏折,揉了揉额头,问她:“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