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离当涂县城不太远,上百名团练兵和一都禁军守护这里,上千铁匠日夜不停地打造,各种兵器源源不断运往各地。
可以说,这里是整个江宁府附近最大的冶炼和制作兵器的所在。
看着摆了一地的大小盾牌,李丛嘉满意地点头:比自己想像的要薄!在他印象中,重盾,必然厚实沉重,提之不起举之不动。
可是,那最重的大盾,也不过八十多斤。
看李丛嘉点头,周仑立即泼了一盆冷水:“六殿下恐怕不太了解此物。彭排(就是盾牌)之物,多为木、藤所制。军中所用,均为闽地所产藤牌,效果极好。此次为应对契丹铁骑突袭,才想到用铁盾。但这些东西,还是太重啊!”
细问李丛嘉才知道,一般步兵盾牌,最多不超过十五斤,加上衣甲、兵器,算下来得三十多斤,已经极不灵活。如果再加重份量,对敌时就太缓慢了!
他皱眉半天:铁盾再轻,恐怕也得二十多斤吧!
似乎明白李丛嘉的想法,铁匠师傅中走出一老者,面带笑容:“六殿下来这么半天,就光看兵器啦,不知道看望我老人家一趟?”
李丛嘉这才想起这位最早跟着自己的铁匠李涛洋。他现在负责整个炼铁工作,很少回兴唐学院,所以二人见面不多。
一面寒喧着,一面研究着这盾牌。
好半天,李涛洋站了起来:“殿下说把它降到十斤以下,倒不是没有可能,不过那样的话,恐怕得用精铁。还有,内侧的把手、外侧的彩绘都不容易!最主要的,这东西在冷天没办法用!”
是啊,冬天寒冷,谁拿着这铁片子不冻掉手!
李丛嘉思考良久,转身对周仑道:“如果单纯是应对契丹骑兵,我建议制两盾。重铁盾和轻铁盾。重铁盾用车推着,可以拆开,需要防守时立即落地,支在地面上防御。而轻铁盾则正常大小,尽量的薄,当然中间把手位置要厚些!”
说到这儿,他在地面上画着,对盾面、盾身、藤条、木板绑缚等一一提出要求。众人七嘴八舌,好久才定下两种新式盾牌的大小、用料和样式。
对于李丛嘉提出的“车载重盾”,周仑更是提出,用独轮车,上面还可以安置一床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