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就买一部分够建学堂就行了,如果以后要扩建也可以在买就行了,这里的土壤不出庄稼,大家也不会买”,建解释道。
“我选这里就是觉得这里周围没有村民的田地,以后想扩建也方便,你们看后面的半山腰也是有很大一块平坦的地方,以后也是可以利用的”,大家朝黛玉手指的方向看去。
“嗯,林姐姐想的周到”,谢小敏点点头。
大家实地看完地方就让建去村长家买下这块地,村长说建学堂是有益村民的事所以这次费用比较便宜,村长也很积极待第二天就办好了地契。大家又开始商量起了建多少间房子,建什么样的。
“林叔,你来说一说,我让你去打听的事”,黛玉对着建说。
“是这样的小姐,我们相邻的有四个村,我们村是最大的村有50户人家,一个私塾有30个左右的孩子读书,其他村合起来差不多有100户人家,他们三个村都没有私塾,只有10来户人家送孩子去私塾,很多都是在亲戚家村里上私塾就住在了亲戚家,有几个是在镇子上读书的”。
“那有没有出过秀才童生这些的?”。
“我们村就开私塾的老秀才,村长家儿子是秀才,还有李家出了一个童生,其他村就没有出秀才童生了”。
“那你有没有打听,如果有免费的学堂他们愿意把孩子送来读书吗?”。
“我们村富裕一些,大部分还是愿意让孩子来的,但是其他村就少了,只有20几家愿意送孩子来”。
“林叔,你下午在去跑一趟,说如果是上半天学,看看有没有愿意送孩子来的,再把具体有多少孩子来上学统计一下”,黛玉想着那些穷人家孩子要干活,如果是耽误半天可能会有多一些父母愿意送孩子来上学。
“林妹妹,你这私塾的人可不少呀,一年的开销也定不会少的”,谢小敏有些担忧的说。
“没事谢姐姐,我想过了,我们现在收的都是些要启蒙的,主要就是教他们识些字,一些简单的算术这些,每个人一年也费不了多少的。如果遇到资质好的,人品也好,又想考科举的就把他们超出蒙学的部分花销记账,待他们以后考名不就可以还了吗”。
“那要是一直考不中呢”。
“那当然要在开始时就限制多少年内还清了”。
“那要是赖账不还,或者他们长大后远走他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