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由于火器并未彻底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还没有流行散兵线,这种打破了传统阵列方式的纵队还是首次出现在战场上,这种创意当然是出自朱由检的授意。
在这种以冷兵器为主的大型会战的战场上,保持阵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两万人如果排成散兵线,虽然会因而减少炮弹造成的杀伤,可是一旦接阵,如此多的人在混乱之下根本无法组成阵列,那样的结果肯定是接战必败,所以说列阵而战是冷兵器时最基本的常识。
简单对比就是,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但如果是数十根筷子聚在一起呢?
而勇卫营这种纵队方式却是以营为单位,一旦接战,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组成方阵迎击敌人。
前方有车营强大的火力做掩护,这就给了后方步卒充足的列阵时间。
听到大炮的巨响之后,对炮弹的毁伤效果熟悉无比的明军士卒虽然心中感到恐惧,但在平日历里养成的听从号令的习惯下还是齐步前行。
这二十余颗弹丸眨眼之间带着轻微的呼啸声而来,有的砸向缓缓移动中的车营,有的越过车营砸向了后面的勇卫营步卒纵队。
别说就在当世,就是放在后世中,有各种辅助瞄准设备的大炮,想要打击移动中的目标也是非常困难的,何况在这个命中全靠蒙的滑膛跑时代。
清军大炮发射时威势不小,但炮手的瞄准方式都是靠目测,弹丸的打击是以面为主,至于最后是不是命中,那句全看运气了。
正对着弹丸前进方向的明军步卒眼睁睁的看着弹丸迎面扑来,有反应快的老卒迅速避让到一旁,以躲避弹丸下落后弹起的路线,而一些经验少的士卒来不及避让或者因害怕而忘记避开,便只能带着巨大的恐惧感闭上眼睛听天由命了。
二十余颗弹丸有一小半落在车营行进路线的前方,在地上弹跳数次后便停了下来,没有给明军带来任何伤害,但其余的还是有五六颗击中了几辆偏厢车。
其中有一颗弹丸正好砸在拉车的犍牛身上,一下子就把那头七八百斤重的犍牛身子打成了两段,那辆偏厢车顿时歪到一边,幸运的是炮手并未上车,弹丸命中目标后动能迅速消失,滚动几下后便停了下来,并没有给车后的明军带来二次伤害。
有的弹丸则是直接命中了车厢主体,一时之间车厢被砸的四分五裂,四处乱飞的碎木如同利箭一般将跟在车后面的数名士卒扎伤,痛叫声随之响起。
有一颗弹丸正好砸在车厢上的佛郎机炮上,duang的一声如同敲钟一样的响声中,这枚失去了大部分动能的弹丸向一侧弹跳,落下时将一名明军士卒脑袋砸的稀烂,而那架佛郎机炮身被砸的跳动一下后歪到一边,木头支架已被震的支离破碎。
而另外的七八颗弹丸则是越过车营飞向后面的步卒纵队,一时之间,这一大片区域内血肉横飞,惨叫声不绝于耳,至少有五六十名士卒倒在血泊之中,伤亡者周边的纵列顿时骚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