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页

唐帝国是在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自然而然的免不了要使劲的黑隋朝的,黑着黑着,很多事情也就夸张起来了。

比如北宋砸缸的那位司马光,就写过一本《资治通鉴》,里面是这么记载的:隋大业六年,正月丁丑日,“于端门街盛称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其实隋朝那时候,哪可能真的像《资治通鉴》这般描写的盛况啊,其中夸张的水分肯定是有的,魏征也曾经在他领衔撰修的《隋书》记载,在上元节期间,“帝数微服往观之”。杨广为了看热闹,不惜放下帝王之尊的身段,化妆易服前往,当然魏征这么写只是客观陈述杨广看重推广上元节,却并没有去着重的写杨广如何铺张浪费的。

不过提到提倡和兴盛,并最终让上元节真正的形成国家级的公众节日,历史上还是要感谢另外几位唐朝皇帝的,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还包括他的三伯父唐中宗李显和他的亲爹唐睿宗李旦。

历史上这三个皇帝都是看热闹不先大的主子,当时的灯会,分为官方灯会和民间灯会两种。

唐朝官方灯会,极为奢侈盛大,“昼夜不息,阅月未止”。

历史上记载,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上元节,唐中宗李显和自己的韦皇后一起,微服出宫观灯,同时还准许贵戚百官任意到市里坊间观灯,释放了人们的节日热情。

“白鹭转花,黄龙吐水,金凫,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皆灯也”,可见灯型繁多,各具特色。当时,还出现了利用热动力学催动花灯转动的“影灯”:“五色蜡纸,菩提叶,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又有深闺巧娃,剪纸而成,尤为精妙”。

这样好看的花灯集中展现,自然使得上至帝王,下至老百姓都倾巢出动,“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以纪其事。”

到了李旦当了皇帝,那宫廷灯会就更为大手笔了,史书记载:“上元灯节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花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那场面,那家伙,那是相当宏大。这样奢侈,按照大唐言官们喷死人不偿命的习俗是要出事情的,果然,右拾遗严挺之站了出来,他不解风情地要求唐睿宗李旦,“昼则欢娱,暮令休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当皇帝的,不要太过分,不要日以继夜地折腾,白天玩玩就行了,晚上嗨你麻痹赶紧睡!差不多就这个意思。

史称“上纳其言而止”。当然,说是这么说,后来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

李毅觉得反正上元节以后都要折腾的无比繁华盛大,中国人除了种田还喜欢过节,我们历史上虽然多灾多难,但我们也是颇为乐观的一个民族,再艰苦的环境,只要过了节,家家户户都还是高高兴兴的,正好高阳公主第一次出宫玩,倒不如从今年开始大家好好玩乐玩乐,也让贞观年间的大唐百姓们瞧一瞧,什么才是真正的上元节!

李毅除了这些灯柱,灯轮,灯树都要之外,李毅还要上更牛逼的东西,那就是——灯楼!

整个天上人间,都给李毅从上至下装扮得就跟放火烧起来的一样,各种各样的花灯,在屋檐角落挂的那叫一个琳琅满目,在门口还有几个火红的舞狮,配合着敲锣打鼓的乐队左右尽情摇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