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繁重的工作可以救命,接下来的日子,他们整日忙着栽秧插苗,把育苗架上的苗统统送进土壤,让它们经历秋风细雨和暖阳的滋润。除此之外,还得给新的姜薯苗搭木架,给小苗大苗驱虫赶鸟。天天忙到没空休息。
在努力之下,田里种下的作物越来越丰富,有基础的姜薯、蕉芋、野山椒、紫苏等等,还有新增的小麦和玉米,小麦田占大半,带着未来饱肚的希望。
幼苗种下去,浇水也成了新问题。
他们又开始折腾挖水渠,以及建盐田。
那天的渔船访客,不仅送上了大黄鱼,还送来了如何修盐田的完整步骤。老翁说他们那家家户户都有盐田,晒出的海盐特供皇室,具体步骤与叶知遇之前说得大差不离,只是在熬卤水的时候有些要注意的细节,不然制出来的盐会苦。
钟瑾将所有步骤整理成具体实施方案,这两日已经开始陆续实施,寻礁石,凿石挖坑,等待海水的自然倒灌。
海水和浪潮是自然的礼物,大潮将海水送过来,石槽里被塞上软泥巴,海水与泥巴充分相融合,日复一日,泥巴会变成盐泥,之后等退潮时,再用耙子耙泥让盐泥被充分暴晒。
只是一年中最佳的晒盐时间是农历三至六月,那会光照效果最好,能将水分充分蒸发。
他们错过了最佳的晒盐季,但也不妨碍叶知遇计划提前准备好盐槽,为来年的晒盐做好准备工作。
他们寻了很多天然的大礁石,摆在一起,经打磨后,每块大石中间都有浅浅的石槽,像低矮的山峦一般比肩伫立,错落有致,远观还挺好看的。
耙泥翻晒要赶在太阳升起之前,这日,天还未亮,四人带着工具赶到海边,耙泥翻晒,渐渐地,一轮红日从遥远的海平线上升起来。
光亮驱逐夜幕,不一会儿,太阳越发明亮。
落到最前方的盐槽里,那里已经有几滩亮白的结晶了,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宛如一盘盘细碎的星辰被摘入槽中。
这时,叶知遇手腕上沉睡许久的铁镯子,忽地晃动起来,绿松石闪烁出耀眼的绿光。礁石群上已有迷雾。
“哟,又来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