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手笔大的,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办事啊。果然不愧是深受陛下和阁老们宠爱的嘉国公,他本身就代表着数不清的资源。
这道理,岐州其他官员心里也明白,但是,明白归明白,他们心里,还是好酸啊!
怎么能有这样让人嫉妒的人,出身好,模样好,性格好,能力也强,就没个不好的地方,想找个攻讦他的理由都没有,连安慰自己对方有毛病只是仗着出身好才会这么风光都做不到。
要是普通的小事,岐州其他官员也不会有那么多小心思。虞衡刚来岐州时,岐州刺史带着一帮官员给虞衡接风,话里话外都透着虞衡自己当家做主,他绝对不插手虞衡的事。
但是吧,财帛动人心。尤其是这么一笔巨款,说句实在话,他们在岐州当了这么多年的官,朝廷给岐州拨的银子加起来,还没有一百万两呢,在这样心酸的对比之下,谁能不嫉妒呢?
岐州刺史最近就没少听抱怨虞衡的话,暗中给虞衡上眼药的官员太多了,脸上带笑,说的也都是好话,但仔细一琢磨又让人心里怪不舒服的。别说其他官员了,就说许复自己,头一次被下属官员无视,最没脸的就是他,他心里能痛快?
不痛快也得痛快,虞衡也不可能把到手的银子送出去,这一百万两银子听着多,但虞衡想修路,盘活整个怡阳府,还要办橡胶厂,哪样不要钱?认真算下来,一百万两银子还得紧巴巴地用呢。这种矛盾是根本无法调节的,许复再不满,也只能憋着。
虞衡拿了银子就开始着手修路之事,以风碣县为起点,串起怡阳府内六个县,剩下的两个县,再修一道分支,从另一个县借道过去,全部串好了。
交通便利了,接下来做出来的橡胶制品,才更好卖出去。
修路一事,虞衡将底下八个县的县令全都叫了过来,一一分配了任务,并明确表示,“我会时不时去查一查账目,有些不该动的心思,就别动。”
县令们自然点头称是,领了差事后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谁也不是傻子,这条路修好后,对他们的县有多大好处,谁都能看得出来。在怡阳府待了这么久,总算能有一件振奋人心的事了,必须好好大干一场!
至于虞衡自己,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橡胶上。
橡胶制品可不容易做,对于工艺的要求比较高,还要有相应的器械。
虞衡知道橡胶的用处多,但最先要做的,还是得把能做出来的器械给做出来。
为此,虞衡在从风碣县回来后就在琢磨图纸和工具这些东西,连去其他县走访的事都往后推迟了。
一直到朝廷的拨款和化肥到了怡阳府,虞衡才抽出了时间前来接洽,将这些银子和化肥全都收好。
银子这方面,虞衡都是抓大放小,拨出的银子足够修好这条路,剩下的则由他自己来调配,全都用在了橡胶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