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刻,朱将军似乎不这么想了。
次日,夏侯惇前来辞行,要前往许都复命。朱广亲自出城送了二十几里路,临别时,两人执手互道珍重,颇为不舍。
因为有一句话,虽然自始至终他俩都没提,但在不久的将来却很有可能成为事实。朱广已然自成一股势力,而夏侯惇追随之曹操眼下听命于袁绍,日后亦可能自立,这一别,下次再见面什么情形,谁能预料得到?
五月,平阳之战的结果已经传遍黄河两岸,天下震动!
世人惊骇的原因不在于谁胜谁败,而袁绍朱广两人,皆平定董卓之乱的护国功臣,两面大旗。
袁绍在董卓称霸洛阳时,团结各方势力与之对抗,在后来的讨董之役中南军领袖。
朱广虽名望实力皆不及袁氏,但营救天子至功至伟,后来西征长安时作为北军领袖更力挽狂澜,一战定乾坤。
后来,一个执掌朝堂,一个坐镇河北,他两人动起了刀兵,怎么个意思?
公开的消息称,袁绍之所以发兵河北,因为此前左将军朱广悍然进攻了幽州,打得燕地名将公孙瓒几无还手之力。再深究,朱广之所以进攻幽州,因为公孙瓒不断侵扰冀州边郡,甚至还抢夺了朱家的财产,扣留其父兄。
普通人从表面上看,似乎谁对谁错一目了然。首先就公孙瓒不对,然后朱广不够克制,袁绍最后也不够冷静。
但稍有些见识的人,尤其关心时政的士人知识分子,心里都雪亮。这根本不在于谁对谁错,谁先动手,而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命朝廷,朱广作为名满天下的地方实力派,威胁其权威,为其所不容。矛盾不可调和,终于刀兵相见。
现在袁绍先折了一阵,恐怕不会善罢甘休,报复当在不久之后。那些自以为镇压了黄巾,扫平了董卓之后,天下就可太平的人,实在想多了。
大乱,这才开始。
而在各地手握军政大权的州牧、刺史、太守看来,朱袁相争,一个信号,较之前幽冀之争时更为明确。
那就,群雄并起的时代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