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郡的东北,就是沛国。而那里,正是执金吾曹操的老家。曹孟德未在汝南逗留,直接到了沛国,据说短短时间也聚集了数千人。
这还不算。司徒黄琬在上个月,还是豫州牧。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豫州各郡太守在前不久都还是他的下属,豫州所有军队,都曾经是他的部下。
就更不用说,百官之首,参录尚书事的袁隗了……
什么叫录尚书事?说白了,就等于丞相,有任命官员的权力。只不过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外戚在专权,大将军成了朝廷的首脑。可现在,何进死了,没有大将军了,袁隗,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那个“一人”,现在被董卓挟持了。所以,暂时皇帝的诏命也不能听了。
有鉴于此,袁绍一回到老家就建议叔父以“录尚书事”的权力,晋升众人官职,以便团结各地势力,共举义旗。
就这么地,几天之内,汝阳县便出了十几个杂号将军和校尉。“八将军”毕竟是朝廷制度,袁隗还不敢做得太过火。
历史上,关东军阀联合讨董,最初响应的,只有十二路。剩下的各地官员,要么不表态,观望局势。要么暗地里与董卓或袁绍保持联系,资助军需。
原因就在于,那个时候,袁绍代表不了朝廷。他虽然自称“车骑将军”,其他人也被“假授官号”,但毕竟是“假授”,没得到朝廷认可。
但现在不同了,跑出来的不止袁绍,还有部分朝廷重臣。于是,豫州各郡太守明确表态,一致倒董!
一时之间,豫州沸腾!大族、豪强、士人、游侠奔走呼告,纷纷向袁氏靠拢,共赴国难!
看着力量一天天积聚,一天天壮大,袁绍雄心勃勃。从洛阳逃出来,尤其是被吕布击溃以后,他还有些沮丧。现在,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一扫颓废,立誓消灭董卓,再造河山,也成全自己不世之功!
袁氏那座轩敞的祖宅,现在已经是豫州的中心。
进进出出的,全是达官显贵,一时英杰。
堂上,太傅袁隗高座,司徒司空以下,便是右将军袁绍,让人诧异的是,前城门校尉刘表刘景升居然也在。
眼下,他们正在讨论的是一篇檄文,《讨董贼檄》,这篇文章的作者,乃卢植与蔡邕。一个是海内文宗,一个是当代名士,不用说,那自然是字字如金,字字如刀!
以至于李司空作为代表,试诵一遍之后,竟然泪流满面,久久不能自已。
袁绍目光闪烁,见前辈大臣们都感伤得紧,连叔父也频频拿衣角拭泪,终究按捺不住,朗声道:“汉室不幸,天子蒙尘!公等为国家重臣,怎作此小儿女姿态?哭?能哭倒董卓?”
此话一出,前辈们虽然觉得不妥,但人家现在是右将军,这里又是他的地盘,遂不便多说什么。
袁太傅长舒一口气,红着眼睛道:“发吧,发往各州,号召勤王。但愿,天佑炎汉,驱逐董贼。”
“本初,已经联络到的部队可曾集结完毕?几时兵发洛阳?”司徒黄琬问道。
“陈留太守张邈已经在路上,倒是东郡太守桥瑁还没有消息,骑都尉鲍信也回了信,表态倒董。他居然招募了步骑两万余人!只要他一到,勤王大军便可……”
话刚说到这里,便见一个人影闯入堂内。
众人疾视之,乃是又成“光杆司令”的前北军中侯,前西园校尉,何颙何伯求。
像这种高级官员的聚会,那是庄严肃穆的,更何况是在谈论国家的安危?何颙也是朝廷官员,怎么这么冒冒失失的?不懂事。
袁绍虽然跟他关系不错,此时也不禁怒道:“伯求何故失态?”
何颙那模样就好似被恶狗撵进来一般,气喘如牛,愣说不出一句整话来。众人问得急了,他才拼命调匀了呼吸,迸出一句:“有,东郡太守桥瑁的部将在,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