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半渡而击

重生三国 宋默然 2842 字 3个月前

黄河北岸,渡口码头。

朱广前一世时曾经到河南开封旅游过,与那时候相比,此时的黄河虽然淡不上清澈见底,但河里流的绝不是泥浆。

当然,朱将军到这里不是来视察生态环境的。远眺对岸,他笑道:“先生,看来对面的人很谨慎呐。”

贾诩的计策,就是让河内太守李敏写信给对岸的追兵,邀他们渡河共击,然后在北岸设伏,待其半渡。

但当时贾长史也说得明白,如果对方中计,那么就伏击,如果对方识破,那也会知难而退,反正是稳赚不赔。

“多半是李儒。”贾诩捋须道。“此人足智多谋,他未必就识破了,只不过是在观望而已。”

“那如之奈何?不理他,我们自往冀州去?”

“不。”贾诩断然否定道。“如果不在此地将追兵击溃,将军东进北上,他们尾随于后如何是好?董卓对天子志在必得,不会轻易放弃的。”

“那……”

“将军要急着走么?”

“怎么说?”

“如果不急,那咱们就多等几天,对方按捺不住,早晚会过来。”

“如果急呢?”

“要是这样,就得下官亲自出马了。”

朱广一想,明白了他的用意。董卓想必以为贾诩和华雄一样,已经被自己杀了,绝不会料到其已成为自己的将军长史,对岸的追兵亦然。这样的话,就有机可趁。

“其实,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只是……”

贾诩看他一眼:“将军有话不妨直说。”

“只是董卓毕竟是先生的旧主,我还想着不要让先生这么快就跟他对抗。”朱广笑道。

“感谢将军的体谅。”贾诩正色道。“但是,城里那位,才是天下共主。”

这句话,朱广初听时没往深处想,只当是个托辞。但仔细一琢磨,贾文和这是在他向挑明自己的立场。

他之所以投靠朱广,不全是因为在董卓那里得不到重用,也不全是因为朱广珍视器重,而是因为朱广现在所作的事情,是正确的,明智的。

诚然,桓灵以来,政治黑暗,官场**,主要原因就是皇帝失德。但是,有人把矛头对准皇帝么?

没有,所有人都把怒火撒在了以十常侍为代表的“乱臣贼子”身上。连韩遂马腾这些西凉豪强们起兵作乱,也不敢说我是反对皇帝,只能假借诛宦官之名。真正把矛头对准皇帝的,坟头上草都长几尺长了。

不信?请看张家三兄弟,如果他们有坟的话。

张角认为汉室气数已尽,自己登高一呼,天下必群起响应,然后就可以取而代之。可是,仅仅一年之内,八州并起之乱就被火速扑灭了。靠的仅仅是朝廷的力量么?不是,地方士族豪强出了相当大的力。

张角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一个道理。天下,不仅仅是掌握在皇帝或者朝廷手里,它是掌握在一个阶层手中,皇帝恰好是他们的代表和象征。

任何人,想要“成大事”,你必须让这个阶层相信,你能代表他们的利益。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雄材伟略如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代汉自立。

而朱广现在做的事情,在属于这个阶层的贾诩看来,是符合其利益,诉求,和观念的,所以他选择支持和追随朱广。

十月九日,黄河中央。

巨型战舰和大小不一的各色舟船几乎遮蔽了半边江面,浩浩荡荡向北岸进发。

五千并凉将士,外加五社津都尉杜成所部,都在上头了。当然,还有少量的战马。

全副武装的吕布手持铁戟立于船头,远眺对岸。李儒与他并肩而立,手中羽扇摇了一阵发现直流鼻涕,这才作罢。

贾诩居然还活着,而且就在朱广军中。不仅如此,他还有将对岸的情形报告了过来。朱广的处境非常艰难,难得让人绝望。

因为他当初在范阳曾经大破张飞燕,所以这支出自黑山的白波贼对他有些畏惧,不敢轻举妄动,但也没打算就此罢手。

河内太守李敏已经率军堵住了他东去的道路,而往北,就是俗称黑山的太行山。他还能往哪里走?

贾诩的来信完全打消了李儒的疑虑,他甚至没去想为什么朱广没有其将杀掉。人家年轻时,就能将凶悍的胡人耍得团团转,至于朱广,怕也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