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杀人于无形

国策 闪烁 1581 字 1天前

按照王元庆最初的想法,如果能够稳住印度,通过经济合作拉拢印度才是最好的结果。

毫无疑问,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达国家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只要携手并进,绝对能够创造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奇迹。

问题是,共和国与印度能够和平共处、携手并进吗?

换个角度看,即便没有藏南冲突,中印之间没有任何现实矛盾,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到一起。

归根结底,王元庆推动共和国与印度的经贸往来,为的是共和国,而不是印度。

受人口老龄化影响,共和国不但需要印度的庞大市场,也需要印度的充足劳动力。没有印度的市场,共和国的高端产品出口将减少氓。导致上千万工人与近亿相关劳动力丢掉饭碗。没有印度提供的廉价产品,共和国公民的日常消费支出将增长近端,导致通货膨胀上升至少4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王元庆要的不是一个发达的印度,而是一个永远处于“发展中”的印度。

这一利益诉求与印度的国家利益背道而驰。

鲁拉贾帕尼与共和国毒近,不是让印度永远做共和国的“下游生产国”与“下游市场国”而是希望借助共和国的市场,完成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为印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基础。

不得不承认,鲁拉贾帕尼充分吸取了共和国的发展经验。

问题是,印度的处境与共和国截然不同。

纪亿国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共和国基本上没有外患,即便与周边国家有矛盾,也不是不可解决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共和国不但掌握了足以决定国家命运的几项尖端技术。还发起了“电力革命”由此拉开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印度没有这样的基础条件,也就不可能按照共和国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如果印度无法在对生产效率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就算没有来自共和国的威胁、就算得到美国的全力援助,也不可能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最多在共和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再次提升产业等级的时候,捡发达国家的残羹剩饭,继续在低端产业国的行列中徘徊。历史足以证明。任何一个拥有广袤国土、众多人口的国家,均是依靠自身的技术积累。而不是依靠其他国家的援助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学习也得看实情,盲目模

这也正是纪佑国等共和国领导人坚持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共和国用刃年改革开放证明西方发达国家不会帮助共和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个代价不算小,而鲁拉贾帕尼在学习共和国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共和国走的弯路。

西方发达国家救不了印度,共和国更不可能救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