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改革没有偏离最初制订的路线。在没有裴承毅参与的情况下,项铤辉仍然坚持了由裴承毅制订的总体改革方针。
合上文件前,裴承毅注意到了末尾落款处的签名:
袁晨皓。
这个名字很熟悉,可裴承毅怎么也想不起这个人。
应该是总参谋部的某个高级参谋吧。
想到这,裴承毅没再多想,拿起了第二份文件。
军事变革不可能凭空臆测,必须有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推动此轮军事变革的理论依据并不少。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实践依据。整套军事改革的基础依据就是奶打手年初。中印冲突的最后一场战斗。作为军事行动的最高指挥官,裴承毅很清楚那场战斗对共和国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建没有多大的影响。
战斗结束后,所有参战人员都接受了妇情局的特别“慰问”几支试验部队与试飞部队的官兵至今还得到军情局的特别“看护”其中
“梵天。技术验证机的参与人员连续数年与外界隔绝,不但与家人的联络受到监管,就连几个春节都在部队度过。
裴承毅也不例外,到达巴基斯坦后。随时有数名装扮成共和国驻巴军官的军情局特工在暗中保护裴承毅即其家人的安全,每天都要向军情局长李存勋汇报情况。如此严密的“监管”只有一个目的,即做到绝对保密。
兵者,诡道也。
做好保密工作,才能麻痹敌人。把敌人引上错误的发展道路。
作为全程参与者,裴承毅很清楚由神经网络计算机带来的新一轮军事变革,也就是“无人化时代”有没有到来。
可以说,那场战斗多少让裴承毅有点失望。
策划作战行动的时候,裴承毅就做好了两手准备。“梵天”技术验证机确实很先进,但是没人敢为从未上过战场、甚至没有完成基本测试工作的技术验证机打包票,裴承毅也不敢掉以轻心。
在打击印度战略防空指挥中心的时候,编号刨打手架经过特殊改装的“苍鹰”无人飞机,打击行动也由远在上千千米之外的地面操作员完成。也就是说,摧毁印度战略防空指挥中心的是服役快旧年的无人战机,而不是最新式的“梵天”无人战机。
攻击印度空军预警机的也不是“梵天。”而是隶属于空军战略截击部队的说,小自主锁定印度预警机,虽然通过地面遥控可以由“梵天。执行攻击任务,但是为了保险起见,裴承毅还是把“梵天”召了回来,让跟在后面的小型战斗机代替“梵天”完成了攻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