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铸剑试问公卿利

李祺一家四口回到京城这件事,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比如临安公主的同母胞妹怀庆公主,以及亲自操办此事的太子朱标。

回到京城后第一件事自然是找个落脚地,因为临安公主有公主府,所以皇帝没有给他们安排新的居所。

但为了低调行事,他们一家暂时没有过去居住的打算。

韩国公府在抄家时,已经被封存,收回官府,自然是回不去了。

不过李氏并不是所有财产都充了公。

古代是以孝治天下的,断绝别人香火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

为了彰显朝廷对孝道的尊崇,大明律中有明确规定,祭祀祖产(如祭田、祠堂、坟茔等)在抄家时通常享有特殊豁免权。

嘉靖朝的严嵩被抄家后,但是严氏的祠堂以及祭田等依旧由严氏族人掌管。

红楼梦中,秦可卿曾经劝说王熙凤乘着家族富贵的时候,多置办祭田、祖田,这样即便日后家族败落,依旧有复兴的希望,便是这项律法的体现。

李氏在京城中有一处二进的宅子,在官府的类别记录中属于祠堂,不曾被抄没。

一家人安静的搬进了李宅。

这里已经远比江浦的农家更加舒适,众人精神紧绷着,已经颇为疲累,都去屋中休息。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况且江浦县令赵成以及十几个锦衣卫都被杖毙之事,根本瞒不住他们背后之人。

好在正值年末,京城各部的官吏忙的脚不沾地,那些大人物都腾不出手来。

概因六部九卿的重臣要在年前,进宫开御前会议,汇报一年的工作,洪武二十三年,自然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法司最为忙碌,其中尤以主审大案的刑部事务最多。

一时之间刑部尚书杨靖只知道李祺已经回到京中,却不知道其中内情,不知道江浦县发生了什么。

刑部尚书府中,夜色朦胧。

当朝二品大员刑部尚书杨靖以及三两人聚在暗室中密谋。

这杨靖可不是一般人。

他籍贯淮安府山阳县,出生在文风昌盛的江淮地区。

洪武十八年进士,选吏科庶吉士,在洪武十九年时,就升任户部侍郎。

其中固然有朱元璋屠刀挥舞的太快,把比他官大的都杀了的缘故,但本身能力也超卓于常人。

洪武二十二年五月,升任户部尚书,成为了大明帝国的财政大管家。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任刑部尚书,在其他时期这算是降半级,但在大案频发的洪武时期,是重用。

于是杨靖就这样成为了李氏牵涉胡惟庸案的主审官,主掌数万人的生死,一时煊赫。

江浦县令被皇帝亲自下旨赐死,李氏一家返回京城,他知道后就一直惴惴不安。

此刻几个同谋聚在一起,杨靖当即提起此事,“临安公主和李祺被陛下特诏回京,陛下竟然会允许谋逆主谋的家眷,在这个节骨眼上回京,陛下此举定有深意,难道陛下反悔了?”

在杨靖看来,若是要清楚胡惟庸谋逆的遗毒,皇帝就不能有任何态度软化的表现,而召回韩国公府遗孤,就是一个对外的信号。

当初突然掀起胡惟庸案的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在抄办了韩国公府后,就被皇帝用来平息众怒干掉了,当今皇帝惯会做卸磨杀驴之事,两头杀人。

他左侧男子沉声道:“杨公多虑了,若不是陛下点头,李善长不会死,我们这位陛下,从来自诩圣明无过,绝不可能反悔。

先前我就不赞同你让江浦县令赵成去逼迫他自杀。

他仕途尽毁,造不成什么威胁,让其自生自灭即可,现在反而让陛下出于顾念公主之意,允其回京成了麻烦。”

左侧褚衣男子也道:“李祺此人我们都知道,不过中人之姿,他根本猜不到这背后之事,不必杞人忧天。

之后看看他有什么作为,况且当初之事,我们三人只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真正动手的是锦衣卫。

毛骧虽然死了,但是锦衣卫里面还有其他人,那些走狗鹰犬可不是好相与的,说不得什么时候李祺就再次身陷囹圄。”

杨靖寒声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世上有多少英雄豪杰死在这上面,只可惜我计不成,否则便没什么可说的。”

二人都知道杨靖性格刚强,也不再说什么。

杨靖心知其他人都隐于幕后,而江浦县令那里有他露出的马脚,这是很大的隐患。

若李祺真是一介普通白身便罢了,但此番他能返回京城,就证明他还是有直达天听的本事,而这就是最危险的事情!

……

李氏别院书房,烛火映照。

李祺在白纸之上重重写下“杨靖”二字,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