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对,拿上行李我们走吧,争取尽快赶到东桑城。”
“谨遵少爷的吩咐。”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众人来到东桑城外时,一颗心可算是凉了大半截。
东桑城比卡宾达小的多,土城大约只有卡宾达三分之一那么大,高高的木质望楼上,飘扬着楚国的旗帜和刚果河公司的独有旗帜。
就是这里吗?
李经羲这段时间屡屡遭受心情的大起大落,已经变得对恶劣环境有所适应,他的目光环视东桑城的位置,神情颇为赞许的点点头。
东桑城位于东桑河边,这里是一片广阔的山脉间平原,地形起伏不大,到处是大半人高荒草地和郁郁葱葱的热带森林。
这里的光照强,水源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于开发大面积的农田,有成就一片愚米之乡的极大潜质。
既然绕过了大半个地球来到这里,那就沉下心来好好大干一场。
在这一刻
李经羲的目光变得深邃而坚定,他从小是听着父辈的丰功伟绩长大,心中早有着建功立业的宏大志愿。
当遇到合适土壤时,便茁壮成长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
1876年1月22日
由外交部次官郑毓兰率领的赴欧使团,结束对葡,英,法,意,德,荷,奥匈和俄国系列访问后,在文化交流和经贸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出访成果。
最后一站,依然是前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以完成早前破裂的谈判。
年初的时候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拟主持召开国际刚果河流域会议,意图染指该区域,这在欧洲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比利时同样是西欧的三流小国,之所以敢于在号称“非洲绿肺”的刚果河流域下手,就是依仗着与英国王室属于近亲的关系。
要不然,凭借比利时那丁点儿实力,连没落的葡萄牙都玩不过,更别提与英、德等强国争抢了。
在原来的历史上
比利时之所以能够抢占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的刚果河流域丰饶地盘,最有利的一个条约是1884年签订的《英萄条约》。
1884年2月26日,英国同葡萄牙订立条约,英承认葡对刚果河口领地的主权,
英葡条约引起了其他列强的强烈不满,这是典型的私相授受,尤其是法国,刚果河问题挑起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奥托·冯·俾斯麦在法国的支持下,于柏林召开了有15国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以调解列强在刚果盆地的矛盾和斗争,掀起了进一步瓜分非洲的狂潮。
又过了十多天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外交部次官郑毓兰率领几位外交随员乘坐马车,抵达去年刚刚设立的驻葡萄牙公使馆,几个人都是一脸疲惫的神情,还有种浓浓的挫败感。
原本以为是一次水到渠成的谈判,谁知道却反复拉据,长达4个多月几次反复,将外交使团从上到下折腾的精疲力竭。
这个仅有150万人口的昔日没落殖民帝国,其难缠的程度远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