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詹姆斯-劳登总督以为抛出一点小小的甜头,就能换取楚国的实质性退让,那纯粹是想多了。
楚国方面的外交立场非常强硬,荷兰东印度群岛殖民政府长期实施的歧视、打压华人移民政策,推行“三恶法”,原本就是基于错误立场的错误举措,必须无条件立刻改弦易辙。
原本错误的做法,不可以拿出来作为交换条件,楚国方面支持华人侨民捍卫自身正当权益的努力,并将持续关注爪哇岛侨民群体的利益保护情况。
若得不到承诺中的国民待遇,楚国保留一切可能应对之举措。
据说谈判的很不顺利,楚王郑国辉一点也不着急,他知道没有英国人的撑腰,荷兰人一定会软下来。
楚国可以答应英国人划下的红线不去触碰,但这是基于华人侨民得到公平公正自由的国民待遇基础上,这一条件不可改变。
只要荷兰人做到这一点,依靠楚国的贸易和航线支持,爪哇岛的华人势力做大是完全可以想见的局面。
兴许一二十年后,就瓜熟蒂落了。
既然南下殖民扩张的道路已经被堵死了,那就只有东进了。
楚王郑国辉的目光顺着太平洋航线上的岛屿,一路向东,最终落在了尼加拉瓜地区,皱着眉头盘算起来。
在50年前,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后,这里曾出现一个中美洲共和国。
中美洲共和国原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的省份,1821年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五省宣布独立。
1822年合并于墨西哥,由于无休无止的内斗割裂,1823年7月脱离墨西哥,另组中美洲联合省。
1824年11月,立宪议会通过宪法,定国名为中美洲共和国联邦。
联邦由原殖民地省份建立的5个自由与内政独立邦组成,由于国内不同地区、民族间矛盾随即凸显,内斗频仍,腐败众生,矛盾的迅速升级成不可调和的分裂。
这个中美洲共和国仅维持了17年半,在1841年分裂成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5国(另有一部分领土并入墨西哥的恰帕斯州)。
在中美洲五国中
美国势力渗透最深,影响力最大的是哥斯达黎加,其疆域内包含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巴拿马地峡,议论了有一百多年的巴拿马运河工程,就是美国关注的焦点。
其他的4个国家,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华人势力趁虚而入,大举进占了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在萨尔瓦多也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上述这中美洲三国,普遍人口都很少,属于前西班牙殖民地的土生白人区。
根据1839年中美洲共和国的人口统计,全国人口约190余万,其中危地马拉70余万,包含45万印地安土著原住民和10余万白人,以及15万麦士蒂索人。
萨尔瓦多35万人,洪都拉斯30万人,尼加拉瓜35万人,哥斯达黎加15万人,另有联邦特别市(危地马拉)5万余人。
在这些地区人口中
尼加拉瓜约有12000余白人,萨尔瓦多7000余白人,洪都拉斯约有4300余白人,绝大部分都是西班牙土生白人后裔,亦是当地的掌权者和地主阶层,其他的人口都是印地安土著和麦士蒂索人。
30年后,上述地区人口增加不多,唯一的增量就来自于大量进入的华人移民,显著的改变了当地人口现状。
尤其在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地区,在华人势力大举进入后,通过金钱和武装力量逼迫的各种手段齐上,购买了大量当地白人的土地。
卖掉了土地的白人及其家眷纷纷迁居危地马拉,加利福尼亚或者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地,致使当地的白人人口急剧减少。
到1872年7月间
尼加拉瓜白人从30年前的1.2万白人减少到已经不足6600白人,华人则急剧增长超过18.2万,距离20万也不远了。
这让华人移民的人口,在当地已接近总人口的一半,从城市到乡村都有重大影响力。
洪都拉斯从30年前的4300余白人,减少到不足千人,华人则急剧增长至7.7万人,接近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并逐渐掌控了经济命脉。
这是中美洲华人势力膨胀最迅速的两个国家,另外在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亦有多少不一的华人移民进入,在当地定居下来。
这部分的华人移民数量较少,亦非楚国殖民地部指向性的规模移民范畴,只能算是外溢效应,其地区影响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