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认得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这逼,因为他把自己的头像印在了银币上,在大明西方的银币又被称为本洋。
而他自己的第一批崇祯通宝也铸造完毕,但还没有投放市场。如果按照朝廷规定的一两银子兑换一千个铜钱的话,那么到目前为止:
户部“宝泉局”,铸本九万两,铸钱获息银二万六千有奇,铸币11.6万贯。
工部“宝源局”铸本十三万两,获息银四万六千有奇,铸币17.6万贯。
南京铸本七万九千余两,获息银三万九千有奇,纸币11.8万贯。
四川“宝川局”铸本五万两,获息银四万五千有奇,铸币9.5万贯。
合计铸币50.5万贯,即5050万枚。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实际上一千文兑换不了一两银子。如果按照民间的真实汇率,朝廷铸币很可能是亏钱的,这就很抽象。
而地方上也经常虚发货币,多报铸币数量、夸大铸币成本骗朝廷的拨款,所以这五千万枚钱很可能根本就不足数。但是这玩意想要查验却很难,现在货币还没发行倒是可以派人去清点,但是一旦开始流通那就说不清了。
这又是魏忠贤的锅,原本朝廷就两京和四川铸币,为了圈钱,把铸币权下放了九边各镇,官员藩王都混到了铸币权。
钱这玩意按枚算钱又不称斤,当然是用料越少越赚钱,这用料都少了,添点杂质也不过分吧?于是钱越来越小轻薄且嘎嘣脆,劣币驱逐良币的本本含义从此发生。百姓把朝廷的好钱融了做成烂钱,一块变三块美滋滋。
朝廷也不当人,强制回收铜钱换成宝钞厕纸,自己收税又不收宝钞,发行的时候按照一两千钱,收税的时候又按照千五千六算一两,问就是铜钱“成色不足”“穿绳断裂”,有磨损要计算火耗等。
关于货币的弯弯绕绕太多,就算是21世纪也很难搞明白,朱由检这种笨蛋当然也是晕乎乎的一知半解。不过至少他恢复了原本两京加四川的铸币格局,回收了地方的铸币权,不过这样一来又要造成地方的阵痛,一些人会失业。
地方官府或许不敢明着反对,可能会悄摸着来,甚至是直接把铸币局打包卖给私人。毕竟分享利益的时候别人才会操心维护,打压私铸。朝廷要是斩断了地方铸币权,那么地方官府凭什么查抄私铸呢?
朝廷自己的手又能够伸出去那么长吗?国家一整年铸币也就赚那么几万两银子,有足够的动力去打击私铸吗?赚的钱可能还不够给相关部门发工资的。所以明代的皇帝都不怎么喜欢铸币,而是咔咔印宝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