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君子之行。朱由检不认为自己是君子,甚至还觉得自己的素质有待降低,高的道德感带给他的只能是痛苦和折磨。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正是在崇祯元年爆发。那些个耳熟能详的大贼头:王嘉胤、高迎祥、张献忠、王自用,都是在这一年起事的。
对于注定徒劳的救援,朱由检不愿意将宝贵的物资投入进去。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将兵力撤回偏关以东、秦岭以南的最坏打算。陕西注定是一个烂摊子,这是天注定的,不是人力可以扭转的。
那些觉得可以招抚的官员,是基于他们侥幸地认为,只要维持住局面,年景总会慢慢变好的。然而朱由检却知道,这不过是奢望罢了。
陕北百姓很可怜,但是其他地方百姓的命也是命,朱由检做不到牺牲其他地方百姓的命去救陕北的百姓,再怎么样,到头来也还是一场空。
那片土地已经渐渐不适合人类生存了,按照以往的经验,秋收的时候就是灾民彻底爆发的时候,陕北“火药桶”将被引燃。如今的朝廷还是别妄想救灾了,先考虑怎么样顶住灾民的冲击吧。
树挪死,人挪活,或许陕西唯一的出路是将百姓迁走。可是山西也是人口大省,干旱的情况只是比陕西稍好,而瘟疫的严重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陕西要迁民,就只能往南入四川、湖广,往西跑去乌斯藏、吐鲁番。
不过相比于百姓,最要紧的是先把那些活不下去的兵调走,没有边军的加入,流民都尚且还能镇压。
朱由检决定把陕西的兵调往山西甚至是燕山防线,或许大明的兵力安排头重脚轻,不仅仅只是为了防备辽东,还是因为中西部养不活那么多的人。
朱由检是绝望的,推演局势越是深入,越感觉到了无解。这就是他摆烂的原初动力:保住自己这条狗命就算不错了,其他的人哪里顾得了那么多?!
好像最优解就是趁着现在局势还不错,麻溜地跑路迁都南京。不然留在北方就是一条死路,就算运气爆棚捏死了建奴,也还是个死。
对于朝廷和他个人而言,最宝贵的资产其实不是地盘,不是百姓,甚至不是钱粮,而是大明最能打的那几个兵团。
目前来说,就是朱燮元、秦良玉的川军兵团,袁可立的辽西兵团。孙承宗的三边军、孙传庭的延绥精骑、宣府大同边军等,只能算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