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颍川贤才,尽数汇聚于此!

“文若,你这《韶濩》的商汤之乐,弹奏的雅致高远,真是宛如天籁啊!”

“不错!闻琴乐而知人,由此可见文若的志向!不愧是何公亲自点评过,有辅佐君王的才干!”

“公达呢?公达也过来,一个人坐在那边做什么?过来,和文若、友若坐在一起!你们三个,可都是一家的”

“哈哈!公达辈分太小,不敢和两个叔父同席而坐”

“也是,由着公达吧!长文,诗经是你的家学所长,与文若可是绝配!不如你们两人合作,一唱一奏,必然绝世无双!”

“可惜元常不在!他书法绘画最好。若是能在这里画幅画,写几句题诗,把此间盛会记载下来,多是一件美事啊!”

“哈哈!元常举了孝廉,去洛阳当尚书令了。他之前还说,要和刘公去抱犊山学书法,结果转头就去当了官”

“刘公的书法固然出色,但‘噤若寒蝉’的典故,可不是什么好名声啊!元常要学也应该学杜公,而不能学了刘公。”

“嘘!杜氏子弟今日也在,对子论父,当是无礼了。”

“啊哈,陈公可是看着呢!你这一句元方的典故,却又是对父论子了!”

“这我们还是听文若与长文,琴诗相合吧!”

颍川世家子弟们逸兴湍飞,勃勃生机之处,众多年轻的英才汇聚一堂。张承负侧耳听着,隐约听到了荀彧荀文若、荀谌荀友若、荀攸荀公达、陈群陈长文、钟繇钟元常这些都是后世所熟悉的名字,竟然大多都在此处!而他眼神闪动,遥遥望着众多士人围绕的中心,正是此次文会扬名的焦点!

两个丰神俊朗的青年一坐一站,在众人的起哄下,开始琴诗相合。那坐着抚琴的,是刚刚弱冠的荀彧。站着吟诗的,则是还未及冠的陈群。两人自小相识,互相是极为熟悉的。荀彧稍稍沉吟,看了看周围的场合,又看了看远处干旱田地边歇脚的“农人们”,就弹奏起一首沉肃冷峻的雅乐。

“叮咚咚!.”

这乐音低沉一响,一众谈笑的士子们,瞬间就是一肃。周礼以礼乐为诗,乐曲的基调,就是诗歌的基调,代表着即将讲述的内容。年轻的陈群眉头一扬,也听出了这其中的郑重肃穆之意,甚至带着激烈澎湃的斥责。

“这文若的意思?是要我和”

陈群面露惊讶,能合这种曲调的诗经,非得是《大雅》与《小雅》里的肃然篇章,并且得有斥怒才行!而这又是扬名的公开场合,是要广泛传播的。一旦他唱出相关的《诗》,那就与荀彧一同,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与政治立场!

这一刻,他思绪闪动,在节奏整肃、戒惧君王天命的《大雅·板》,低沉肃然、痛斥亡国之君《大雅·荡》,与同样严整、劝诫君王国政的《小雅·节南山》之间犹豫不决,始终拿不定主意。最后,他看了望来的祖父陈太丘公一眼,终于在三者之外,选择了威严肃穆、敬天尊德的《大雅·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天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再看天下四方之国,认真研究去思量。天帝经过一番看,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天眷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嗯?《大雅·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