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沈乐:人脉?人脉没有,妖脉倒有一

“没有……更糊涂了……”

沈乐苦着脸摇头。想了想,又开始翻其他论文。

谢天谢地,给他翻到了一篇,讲景德镇宋代龙窑复烧的,上面详细地列出了龙窑的结构,尺寸,甚至还有示意图。

当然,即便如此,也有无数无数的问题要解决:

比如窑炉耐火砖。论文里提到,“窑砖是一种近似酸性的耐火材料,接近一般粘土砖,透气性较低,耐温在1300℃左右”——

好极了,“近似酸性”是什么概念?

PH值到底是多少?

一般来说,这种窑炉用的耐火砖,多半是就地取材,烧砖的黏土不会距离本地太远。

问题是,冀州和赣州,直线距离足足九百公里,两地的土质不说千差万别,基本上也是毫不相干。

你在景德镇附近挖一块土来烧砖,很不错,最后烧出来的瓷器完美。

你在邢台附近挖一块土来烧砖,最后烧出来的,我去是什么破玩意儿?

“放心,没问题,这个简单。”张老师对此倒是胸有成竹。她随意点了一个学生:

“挖一块生土,再挖几块不同程度的红烧土,到实验室去检验。

把PH值测出来,寻找合适的土——你可以请教一下本地的工作室——然后,我们来仿烧耐火砖!”

“没问题,老板!”被点到的学生精神抖擞跳了起来:

“交给我!”

项目啊!

论文啊!

有项目,就有经费,有项目,就有论文。

别看这个题目小,古瓷窑耐火砖,国内还没有什么论文涉及。这篇论文写出来,他少说也能发一篇核心期刊!

说白了,当前许多文物保护方面的研究,它不是没课题,而是没有经费,也没有人手——

最关键的是没有经费,钱到位了,人手是可以从学校里长出来的,无非是他们这些核动力牛马,把劳动力往这边倾斜,或者往那边倾斜的问题。

难得师兄肯出钱,干了!

沈乐感激地向张教授拱了拱手。张教授淡定地点头回礼,又点了另外一个学生:

“你去联系一下景德镇大学,说我们这里要复原一座古瓷窑,问他们有没有干过这活儿的,能分享一点经验。

——我记得砌窑炉这件事情,是要他们的专业工人出手?有专业工人可以借吗?”

又是一个学生听令而去。张教授再点第三个:

“你把这篇讲窑炉数值模拟的论文吃透,试算一下龙窑的数值。能算得好,你的毕业论文,就可以考虑写这个了!”

“不是吧……老板……”

学生惨叫。张教授脸色一沉:

“怎么了?他们景德镇大学都能算,我们B大的学生,这些离散方程什么的,就算不了了?

他们高考多少分,我们高考多少分?而且,我记得你是数学最好的一个!”

“可是导师,流体力学它是物理啊……”

“归根到底也就是算法!去学!”

学生含泪告退。沈乐在边上看得心惊胆战,唯恐张教授一视同仁,把什么完全超过他水准的任务扔下来。

幸好,张教授看向他的时候,换了一张和蔼的面孔,有些表情,沈乐在自家导师和金主洽谈的时候经常看到:

“沈乐,你看还有什么需要研究的难点?或者,你能不能和上面沟通一下,让我们到当地的邢窑工作室去练练手?”

沈乐有点惊讶地看着张教授。教授无奈地笑了笑,向沈乐做了个口型,不出声地嘀咕“就业”两个字。沈乐恍然大悟:

现在就业形势不好,特别是他们这种文物修复专业的,毕业以后考不进博物馆,家里又没有钱到财务自由的,真心头疼——

参考沈乐刚毕业的时候,那完全是毕业即失业,一点都没有方向。

好在,瓷器修复专业,还有一条生路:跟着老师学一点烧瓷器,哪怕只学会一门手艺,将来也可以到瓷器厂、瓷器工作室当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