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闭门朝会,百官站队!莽撞人殷正茂

官员们谁敢乱嚼舌根,绝对当日就会被送到诏狱。

吏科给事中姚斌念罢奏疏后,并未退下。

而是接着拱手道:“陛下,海佥事令臣代其向陛下汇禀:《官商蠧国论》所言之罪状,皆有实证,张、王两族依托内阁阁臣张四维、刑部尚书、山西总督王崇古之势,犯下诸多罪状,已成山西之害、大明之害,应禁商于张王两族,另罢内阁阁臣张四维、刑部尚书、山西总督王崇古之职,以防我大明边境倾危!”

大明朝弹劾当朝高官,向来都是言官打响第一炮。

姚斌直接道出了海瑞弹劾的目的:禁止张、王两族经商,罢黜张四维与王崇古。

这个惩罚,相当重。

顿时,很多官员都看向站在前方的张四维与王崇古。

此奏疏所请,是要毁掉张、王两族,断张四维与王崇古之仕途。

二人绝不可能不辩驳。

此刻,官员们并不觉得张四维与王崇古要完了、张王两族要完了。

大明的阁臣与六部部堂官被弹劾乃是常有之事。

在百家议政之前。

弹劾张居正“窃国专权,欺君年幼,变法害国”的奏疏,几乎月月都有。

荆州发生地震,大明文坛领袖王世贞都能上奏称是臣道太盛、张居正专权之缘由,更别提其它关于任人唯亲、家仆仗势欺人、收受贿赂之类的弹劾了。

一些科道言官。

早就知山西张王两族存在的官商一体之害,长期垄断之害,走私养敌之害。

此举,在隆庆朝便有苗头。

但如今大明朝的官商氛围就是如此。

有官便有权,有权便易经商,经商赚大钱后,再将钱用于仕途,几乎形成了一个闭环。

使得官商家族越来越多,使得有权者愈有钱,有钱者愈有权。

此事如何定性。

完全看朝廷要不要惩治以及值得不值得惩治张、王两族。

所谓的走私养敌之害。

在一些官员眼里微不足道,算不得罪名。

因为大明与蒙古已经互市,商人逐利而行,都是什么赚钱售卖什么,不止是张、王两族的族人这样做,贪小利者都这样做,屡禁不止。

……

就在这时。

张四维与王崇古大步走出,齐齐跪在地上。

张四维率先开口道:“陛下,臣与王部堂承认张、王两族的族人中有涉嫌违逆法令者,这类人定然应依大明律严惩,臣与王部堂亦有失察之罪。”

“臣与王部堂若因此罪被惩,即使判处臣等二人死罪,臣亦无怨言!”

“然走私养敌、叛国谋私的罪名,臣等不敢担!类似‘晋是张王之晋,张王乃蒙古女真之张王’的说法,臣认为,纯属诬陷!”

“众所皆知,海瑞向来尊崇恢复太祖之制,若依照他这样查下去,大明官场、商界,恐怕都将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他海瑞不顾实际,夸大其词,为博直谏之美名,不惜毁掉当下之官场,朝廷绝不可依其之意,坏朝堂之稳固。”

“试问满堂文武,有几人能禁得起海瑞这样查,禁得起这样乱扣罪名?”

张四维扭脸,环顾四周。

他说这段话,一方面是为自己辩解。

另一方面则是告诉朝堂的官员们:今日海瑞之弹劾若能得逞,那日后殿内所有人都将岌岌可危。

张四维是想将那些害怕被海瑞弹劾的官员拉到自己的阵营。

他说完后,王崇古朝着小万历重重拱手。

“陛下,隆庆和议乃先帝钦定,百官皆无异议,自和议之后,我朝与蒙古俺答互市,终结了百年边患。”

“互市之后,我朝九边军费下降,每年可节约150万两,用来补充国库!”

“此外,当下边贸繁荣,曾经贫瘠荒凉、四处都是流民的大同镇、张家口,已成北方商贸重地,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商贸,人口一年之增长抵得上互市前五年,臣兢兢业业,为配合朝廷新政,开始丈田……”

“与蒙古互市,乃是我朝国策,然而今只是因一些人违背法令,售卖朝中禁物,便让张、王两族背上了意欲叛国谋逆的罪名,臣难以接受,若陛下真以为如此,臣恳请陛下赐死老臣!”

……

张四维与王崇古配合得非常默契。

一个言海瑞之奏疏完全是诬陷,是邀名卖直之举,将一部分官员拉到自己的阵营。

一个则是在表功,表达互市之后山西的发展,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也让官员们明白山西不能离开他。

二人说完后,都察院监察御史郭庭大步走了出来。

“陛下,臣去年曾奉命巡视山西,臣以为,若无隆庆和议,山西不可能有当下之太平;若无张、王两族运送盐粮补充军饷,则无当下边境之稳固;若无山西商人在互市中的贡献,则无边境商贸之繁荣……”

“海佥院小题大做,罔顾事实,实为博直名!此事,严惩那些触犯法令之徒即可,令张王两族禁止经商,罢黜张阁老与王部堂,实属荒缪!”

郭庭说完后,礼科右给事中孙成立即站了出来。

“陛下,此奏疏之罪证,根本无法证明、张、王两族有卖国谋私之罪。若朝廷疑罪从有,那将会是整个山西的灾难!”

“张、王两族在山西名声甚佳,且还是晋商之领袖,一旦禁商于张王两族,至少有数万受雇于晋商的百姓都难以填饱肚子。此外,张、王两族禁商,必将影响对外互市,如果再因此引发战争,那……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无确凿罪证而重惩张王两族,换来的是山西的内乱,是边境的战火,也会使得许多山西百姓无奈之下,成为流民,甚至是反民!”

自卖自夸,不如被别人夸。

这二人不是被张四维或王崇古授意,便是这二人的门生故旧。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二人说完后,顿时有十余名官员站出,高呼附议。

纵观这些人的身份。

有科道言官,有兵部的、刑部的、礼部的等,大多都是张四维与王崇古的门生故旧。

当然,也有顾大局者。

附议只为避免山西内乱与战事。

还有许多没有表态的官员,并非反对,而是在等张居正与吕调阳表态。

一旦张居正也同意这样做。

无论海瑞接下来查出什么,此事都不会牵扯过多。

此刻。

王崇古与张四维已甚是兴奋,他们最大的倚仗,就是群臣之力。

这些官员为了他二人的只有少部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为了顾全大局。

就在这时,左都御史陈瓒走了出来。

作为大明三法司中最有权势的官员,他的表态非常重要。

“臣附议!”陈瓒语气坚定地说出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