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百花齐放,群魔乱舞!百家议政诣阙者

即百家议政的总规则以及筛选议政人选的依据。

所谓诣阙,即赶赴京都;诣阙者,就是赶赴京都的人,这里指参与百家议政的书生。

具体细则是:

此次百家议政,将选择三百名持各种学说的诣阙者与朝廷筛选出的官员,即议政官,进行议政,为期七日。

第一日,诣阙者表态。

讲述各自的学说政见,以及对民间书院与生员言政的看法,使得朝廷知。

第二日,议政官表态。

讲述官方主流政见,以及禁设民间书院与禁止生员言政的缘由,并对诣阙者首日的表态,进行回应。

第三、四、五日,议政官与诣阙者交流议政,探讨各种学说政见的优劣,自由沟通,畅所欲言。

第六、七日,由朝廷根据前几日议政的情况,筛选出数位在民间影响力巨大的名士,与议政官们围绕新政辩论,商讨济时富国之道。

最后。

朝廷将根据此次议政的结果,决定要不要继续封禁民间书院,要不要继续禁止生员议政,或者要不要将一些主张不算异端的民间书院解禁。

与此同时。

朝廷会根据此次议政的结果,编撰出一本百家学说,将其中利弊讲解清楚,令天下人知。

一些消极避世、非向良向善的言论,将会被朝廷封禁,日后再有乱言者,朝廷便可根据新规则条例,对其进行重惩。

正如沈念所言。

百家议政的目的,不是争个输赢,不是论个对错。

而是为了新政,为了减少变革的阻力。

为了让天下年轻人看到,什么是大局,什么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以及新政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诣阙者暂定为三百人。

由民间书生推荐志同道合、信奉一种学说的言事人,然后提交议政书,交由翰林院审核。

此外。

百家议政之时,除了三百名诣阙者外,还可有一千名听者围观。

午门地方虽大。

但一旦超过一千人的规模,最外围基本就听不见一点声音,甚至看不到人了。

想成为听者,需主动报名,翰林院会根据不同的学说主张,对其进行筛选。

这一千人,只能听而不能讲,但他们可将自己的想法告知诣阙者,让他们传达。

至于其他人再围观,就只能站在设置的栅栏之外了。

规定中还有一些细节。

比如:每个人议政时,必须在一刻钟内将主张表达清楚。

之所以如此设置。

是因为诣阙者大多都是常年讲学之人,放开时间让他们说,有些人能一口气说大半天,还意犹未尽。

比如:百家议政的七日,都是从正午时分开始,持续到太阳下山。

之所以如此设置。

乃是因朝廷安排的文员胥吏需将讨论的内容,形成文字,或抄写、或印刻,方便所有人都能了解前一日讨论的内容,让所有人迅速了解彼此的主张观点,保障百家议政的正常进行。

还有,禁止对个人私德进行揭短攻讦;禁止咬文嚼字,臆测虚谈等,若有这些行为,官员将立即叫停他的发言。

……

近午时。

《百家议政诣阙者规》张贴出来还不足半天,便有一大群书生围到了翰林院。

“凭什么如此筛选?难道没有志同道合者,没有人支持,就不能成为诣阙者吗?”

“既然是百家议政,就应畅所欲言,所有人都能言说,而不是在议政之初便将人分三六九等!”

“一些名士也不过是徒有虚名,会哄骗年轻人罢了,他们没有资格代表我!”

“我心中有治国救世之策,我一个人都能说上一天一夜,六天能干什么?”

“我不同意,区区六日能议出什么,西汉盐铁之议辩了五个多月,南宋朱子与陆九渊兄弟的鹅湖之会也有三日,我们辩的是国政,至少要一个月才行!”

……

这些书生们本就不是守规矩的人。

他们见朝廷定规矩,与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可能使得自己只能成为一个旁听者,便开始反驳。

……

不多时。

申时行、王家屏、沈一贯、沈念四人在一众锦衣卫的保护下,来到了翰林院大门前。

锦衣卫是小万历专门指派的。

民间书生,论辩上头,最喜动手。

虽然不会令人丧命。

但真朝着某个官员的脸上给一拳,破了相,丢的乃是朝廷的人。

故而,此次百家议政,朝廷非常注重官员们的安全。

口水可以喷到脸上,但拳头绝不能落到脸上。

“大家都静一静,听我说,我是翰林院侍读学士申时行!”申时行扯着喉咙说道。

可惜,周围书生就当作没有听到一般,继续吵闹。

在他们眼里。

唯有翰林学士马自强出来解释,才有可信性。

申时行又喊了几声,书生们仍旧继续闹,并且有人嚷道:“让马学士出来!”

此刻。

马自强正在内阁值房汇禀议政官的人选,归来大约就是黄昏了。

沈一贯见申时行说话太和气,当即大步走出,扯着喉咙喊道:“官衙之前,闹什么闹,先静下来,听申学士向你们解释!”

沈一贯话音刚落。

便有一名长衫书生瞥了一眼沈一贯的官袍,白眼道:“你一个小小的七品官,叫嚷什么,你能做主吗?”

沈一贯气得脸色铁青,没想到一个白衣竟然敢取笑他官小。

“这……这……这都算什么读书人?一身任侠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