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东园温明

放下后,老人先打开长的那一件。声音很低,神秘兮兮:“娃子,你运气好,碰到真宝贝了!”

林思成不置可否,但随即,眼睛眯了眯。

确实是根棍子,但削的极为齐整,关键的是,上面还写满字。

大致长这样:

这东西叫木觚,章炳麟的《訄书·儒法》:箸之简牍,拭之木觚。即古代纸张没有普及之前,用来记写的简牍。

你要说这是竹简,也不算错:用木头削制而成,三、四、五、六、七棱都有,然后在棱上写字。

各地都有过出土,最有名的是甘肃嘉峪关出土的《汉武遗诏》。

但这一根肯定不是,因为上面写的东西不对。如果展开来看:

皂帻、覆傅、绶印衣……这是遗策?

说直白点:古代下葬时,赔葬品的清单,而且是大官的墓葬遗策。

继续往下看,林思成心脏止不住的跳了一下:玉席、玉枕、玉温明……

何谓玉温明?

《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

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

说简单点:在秦汉两代,黄汤题凑玉温明的使用者只有帝王与妻妾,其次为帝王特许的宠臣,诸候都没这个资格,所以才说“赐”。

而温明,就是盖在脑袋那个部位的盒子。

这肯定不是出自皇帝和后妃的墓葬,因为遗策中记录的东西的规制不对,只可能是诸侯或大臣。

而文献中有记载,两汉荣赐过东园温明的,两只手就能数的过来。

再看年代特怔,典型的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土质,再把范围缩小一点:西京及周边。

所以,这是把谁的墓给盗了?

张汤、卫青、霍去病、霍光、更或是太平公主?

暗暗猜疑,林思成抬起头来:“老人家,这东西哪来的?”

“额也不知道,但老汉进去时特地交待,最少三万,低了不卖。还叮嘱额:人要是看不对,千万不要拿出来……”

林思成默然:那自己是怎么被她看对的?

开着六七十万的车,穿的还光鲜,肯定不差钱。

来了就找陶启志,肯定是来淘东西的。

眼睛还那么毒,又这么年轻,肯定不是雷子。

关键的是,出手大方,干脆利落。

“好,三万!”

顿然,老太婆眉开眼笑。

话是那么说,其实看过这东西的人也不少,要么说东西不对,要么说价格太高。

就数这年轻人最利索。

一根棍儿卖三万,虽然是汉代的,虽然写满了字,但顶多算是本账本。

关键的是,不知道主人是谁。对于倒腾古玩的来说,三万当然太高。

但站在研究历史和考古的角度,这棍儿是妥妥的一级文物。说声国宝,并不夸张。

林思成又顿了一下:这几天说的有点多,感觉“国宝”这两个字都有点不值钱了?

暗暗转念,他取出卡交给顾明,“你去帮我取钱!”

顾明接过卡,都站了起来,老人却拦了一下,指了指旁边那一件:“还有一件,你肯定也要,看完了一块取!”

说着,她又掀开了外面的布。

一层接着一层,露出一个方型的盒子。

外部大致长这样,像座小房子。

竖起来之后,从开口的那面看,内部长这样:

瞅了两眼,林思成不知道说什么的好:刚还在想玉温明,这老人就给他拿出来了一樽玉温明?

如果按规制和品级,这东西,比金缕玉衣还要高一级:

《汉书》中仅见《霍光传》一处,之后又一处:《北堂书钞·礼仪部十三》引《晋公卿礼秩》云:安平王孚薨,给东园温明秘器。

《后汉书》中一例都没有。

《史记》中倒是有好几处,比如张汤、卫青、霍去病,但未引入汉书,真假存疑。

出土的也有,江苏扬州邗江胡场汉墓,漆罩。

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温明,松木。

玉制的,这是第一件。

由此,林思成也算是知道,这件东西以及之前的遗策,是从哪挖出来的:杜陵之旁,张汤之子,宣帝时大司马,富平县候,张安世。

在西汉,这是与霍光齐名的人物,但后世评价比霍光高的高的高。

林思成叹了一口气:“多少?”

老太婆眼睛一亮:“十二万!”

林思成眉头都没皱一下:“顾明,你带这位大姐去转账!”

叶安宁欲言又止。

林思成摇摇头:“没事!”

:https://www.cb62.bar。手机版:https://m.cb62.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