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朱元璋知沈家与朱应关系!

这言语之中透出的意思也有一点,那就是不能偏于一人,不能偏于一方。

“标儿,你可明白爹的意思?”朱元璋凝视朱标,透出期许。

“爹的意思,儿子明白。”

“淮西为臣,蓝玉为臣。”

“要可用,也要压。”

“未来,吾大明军中一定要百花齐放,不仅只有淮西。”

“一切都需要儿子从中掌控。”朱标当即回道,眼中尽是明悟。

闻言!

朱元璋一笑:“哈哈,你能明白就好。”

“为君者,驾驭群臣,以群臣为己而用。”

“这一点,你一定要牢记于心,一旦你登上了这个位置,虽可有私心,但公心必须为大。”

朱标郑重回道:“儿子谨受教。”

朱标与朱元璋父子多年,彼此心意相通,瞬间便领会了父亲的深意。

回过神来,朱标又道:“蓝玉不能直接统兵,此番难道是要出动大宁边军?还有整编后的辽东三卫?”

“一年时间很长。”

朱元璋目光坚定,仿佛能预见未来一年辽东三卫的发展与整编之果。

“这三卫经过一年的精心训练,想必足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而且,也将彻底收归吾大明执掌。”

“既然要进攻北元,就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一战定乾坤,将其彻底打垮,让他们再也无力南下。”

“此战需如同征伐辽东一般,要有一位能镇得住场面、威望极高的战将担任大将军,制衡众将。”

“此人,非郭英莫属。”

“蓝玉,只能为副。”

朱元璋沉声说道,透出了毋容置疑的自信。

虽然一年后才对北元发动进攻,但他早已在心中反复谋划,对每一个细节都深思熟虑。

“还是沿用征伐辽东时的军制?”朱标接着问道,带着对军事布局的谨慎与思考:“大将军之下设两员主将。蓝玉可任其一,那第二个主将,父皇心中是否已有合适人选?”

“你且再说说看。”朱元璋笑着看向朱标,眼神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期许与鼓励,也期待着朱标能提出更好的见解。

他也可以以此来教导朱标,让朱标成长。

朱标在政务上,已经是无可挑剔,未来必为仁君。

但是在军务上。

朱元璋还是想要朱标擅长,知道用人用将。

这就足矣。

“儿子举荐四弟。”

朱标笑了笑,毫不犹豫地将心中所想道出,眼中透着对朱棣的信任与期望。

“让四弟作为一方主将,随军出征北元。”

“不过,他这个主将主要负责参谋献策,不可直接统兵,届时还需调派一员得力副将辅助他。”

“毕竟四弟虽镇守北平有很多年了,但还需多多磨练。”

朱元璋听到这,立刻露出欣慰的笑容,眼中满是赞赏与欣慰:“标儿,你果真是咱的好儿子,颇具皇者之气。”

“不错,你的弟弟们都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文治武功皆有一定造诣,但都需要在实战中不断磨砺。”

“老四镇守北平府,那可是我大明的北疆要地,未来更是拱卫大明江山的重要屏障。”

“借此进攻北元的机会,好好磨练老四,日后他定能为你牢牢守住这北疆之地。”

“咱之所以将你的弟弟们分封到大明各处,就是为了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更为了你的江山永固啊!”

“对于这些弟弟,咱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殊荣,但他们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为了辅佐你。”

“他们,你一定要善加任用。”

朱标当即郑重地点头:“请爹放心,儿子明白。”

“哈哈。”

朱元璋爽朗地大笑起来,笑声在文渊阁内回荡,充满了欣慰。

“看着你如此出色,咱很是放心。”

朱元璋深知,自己这个儿子已然完全成长起来,无论是治国理政的才能,还是用人识人的眼光,都已具备了一代君主的风范。

对于未来朱标执掌国政,他毫无担忧,坚信未来的大明定会在朱标的治理下,更加繁荣昌盛,开创出更为辉煌的盛世。

正在此时,文渊阁大殿外传来一阵沉稳而有节奏的脚步声。

紧接着,一个洪亮而恭敬的声音响起:“臣蒋瓛,求见皇上。”

“进来吧。”

朱元璋随口应道,笑容收敛,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帝王的威严威肃,自声音之中都能让人感受到皇权的威压。

他的和蔼亲切,只会在朱标的面前。

在臣子面前,朱元璋仍然是那个冷酷威严的朱元璋。

应声!

一个身着飞鱼服的身影大步走进殿内。

飞鱼服十分紧凑,透出了一种肃杀之气,此人头戴千户之凭,神色冷峻,正是令大明朝堂百官乃至天下官吏闻风丧胆的锦衣卫统领,蒋瓛。

看到此人来到。

朱标原本脸上的笑容也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威严与冷漠。

看着此人。

朱标眼神中透露出对锦衣卫的不满与厌恶,对于锦衣卫的存在,朱标一直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他认为,锦衣卫虽可对百官和天下官吏行使监察之权,但权力不应过度膨胀,否则将会成为一把伤害朝廷根基的利刃。

然而,锦衣卫直接受命于朱元璋,自大明立国,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以来,已有无数人丧命于锦衣卫的先斩后奏之下。

对此,朱标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