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星海集团提前引爆日本手机市场的结果,前世90年日本甚至不到人口的2%。
而截止到今天,日本数已经达到人口数65%,预计年底最少可以增加到70%。
此外,按照眼下的用户增长速度计算,日本甚至有望在20世纪末实现每人一部手机。
日本如此,美国同样如此。
至多21世纪初,就可以实现手机的全范围覆盖。
而发展稍差的中国等欠发达国家,这个时间可能会延后一些,但也不会延后太久。
星海制造必须借助这一有利机会扩大规则,进而在与富士康等公司的竞争中拔得头筹。
“会长放心吧,我们在电子制造领域一直都在扩大投资规模。”
“按照当下的体量计算,我们已星海制造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公司。”
斯卡林其实很看不上利润微薄的电子代工工厂,但他也知道公司可以提供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自他上任以后,就一直大力发展相关业务,甚至为公司拉来数比巨额订单。
比如说惠普电脑,就是他拉来星海制造的。
当然,星海制造的订单主要还是靠集团提供。
无论是集团内的星海手机和星海电脑,还是集团入股的诺基亚和戴尔,都为星海制造提供大量代工订单。
“很好,继续坚持下去。我希望将来有一天,星海制造可以成为美日中欧四大地区最大的电子制造工厂。”
中国的代工厂,自然是星海制造最重视的板块。
到目前为止,已经占到星海制造产能的40%。
但美日欧三地,星海制造也不能完全放弃。
因为他要凭借就业人口,在三地扩大影响力。
至于由此产生的亏损,只算是小问题。
以星海制造母公司星海科技的体量,可以轻松完成内部消化。
不过为了减少相关损失,星海制造也在不停调整代工厂的布局。
星海制造中国分公司,目前主要以利润微薄的中低端手机代工业务为主。美日欧三地分公司,则基本都是利润更高的中高端代工。
如此一来,就能更好的覆盖掉发达国家的高工资成本,避免出现严重的亏损问题。
但眼下的一切,也只是暂时性的方法。
随着中国代工厂技术能力的提升,星海制造中国分公司的代工比重会不断提升,最终提高到70%左右规模。星海制造中国分公司也将形成高中低全产业的代工覆盖。
这样既可以维持住星海集团在美日欧三地的地位,又能避免星海制造与富士康等同行在竞争中可能的不利。
星海制造之后是星海晶圆,这一板块,也是今天的重点。
“小池桑、张桑,我计划收购德州仪器和IBM在亚洲的晶圆工厂发展代工业务,你们俩觉得如何?”
两人看了看彼此,最终还是决定由星海晶圆社长小池淳义首先回答。
“我觉得可以,但收购规模不宜太大。”
“目前全球晶圆厂严重过剩,我们很难找到充足的订单。”
自1993年星海操作系统横空出世以后,全世界就开始了晶圆厂的大建特建。
最后的结果就是,全世界晶圆厂严重过剩,全世界芯片数量严重过剩。
更要命的是,晶圆制造行业处于技术极速更迭时期。
今年建设的晶圆厂,几年后就会落后于时代。
因此就算星海晶圆收购相关晶圆厂,也最好不要大规模进行。
“我也十分认可小池社长的保守观点。与其进行收购,不如自己独立投资建厂。”
张汝晶也不想收购一堆很快就会落后于时代,芯片制造成本高昂的晶圆工厂。
因此他也应和着小池淳义,委婉的对自家会长劝说。
“这样啊,是我欠缺考虑了。”
竹下雅人果断承认错误,然后乐呵呵的继续说:“公司还是按照你们的原定计划发展,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嘛。”
虽然很可惜,星海晶圆不能借机在99年芯片价格暴增中跟着分到更多的羹,但两人说的也确实很有道理。
德州仪器和IBM的亚洲晶圆厂逐渐落后时代,收购的代价确实太大。
毕竟99年开始的芯片价格暴增周期很短,只有不到一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