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卫辞确定不去府学,把学籍落到县学。

那他再想转去府学没有关系就难于上青天了。

尔雅迫不及待要让儿子去府学,所以要求他先去办理文书。

卫辞有点担心娘亲是在哄他,可他不敢拒绝尔雅的话。

只好吃完饭,就在尔雅的带领下去衙门办理文书了。

拿到去府学的文书,尔雅的心放下了一半儿。

她是个说话算话的,既然答应了卫辞陪他去青州府学读书,她就不会食言。

从衙门回来,尔雅就开柜子数资产。

自从卫辞去学堂读书以后,这里面就没攒下几两银子。

卫辞的束脩,笔墨纸砚,逢年过节给夫子送礼开销都很大。

再加上他们一家在县城,柴米油盐都是买。

卫家只有二亩地,产出的稻子交完税都不够自己家吃得。

再加上新米是比陈米价更高的,所以他们一家都是买陈米吃,新米一下来就卖了。

自从搬到章阳县后,下河村的二亩地就是卫木匠和周三娘在打理。

卫岳和尔雅连根草都没去拔过,卖粮食的钱,两人自然也不好意思要。

所以她们的收入只有尔雅做绣工,接绣活,还有卫岳四处接木工活。

挣得钱每年花销过后,剩个两三两,加一起都不够卫辞往青州跑一趟。

此次卫辞两度前往青州,都是吃老本外加卫木匠给的。

卫辞去青州考府试时,卫木匠给了十两银子。

尔雅则从他们的积蓄里拿了二十两出来,凑了三十两送父子二人去的青州。

谁曾想一到青州,卫辞就遇到了程佑安这个冤大头,替他们付了一个月的房费。

去了大头的房费,父子二人在青州的花销十两都没花完。

第二次去青州卫木匠赞助了二十两,知县又奖励了二十两。

尔雅没有掏钱,父子俩拿着四十两去了青州。

一路上连路费带吃住花了不到三十两银子,却带了两百多两银票回来。

加上这两百多两银票,家里的银子一共有两百四十八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