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清楚这点,建元帝倒也没了对孙子的迁怒,更多的是思考太子为何这般急迫,且宁愿对明宣不闻不问,也非要撕破脸,不肯在那些大臣的事情上让步。甚至对明宣与那些人接触如此愤怒。
建元帝倒也不认为太子无缘无故就这么做,只能认为自己那些心腹大臣们必定是做了让太子十分不喜的事情,哪怕是暂时的妥协也让他无法接受。
想到这点,建元帝不由有些悔意,他当初为了防备太子,并未大规模的清理那些朝堂上的官员,如今竟闹成这般情景。
建元帝即使防备太子,但也不是真的把太子视为仇寇,而是真的把太子当做继承人的,只是防备心重了些。
......
建元帝虽然有了一定的反思,但他毕竟是皇帝,在儿子不低头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撑着面子继续。不过建元帝多少也担心明宣会被人蛊惑,所以也仔细挑了一些平日风评不错的大臣,来让明宣熟悉。
这一日,建元帝召见的这个大臣还是明宣的熟人,乃工部尚书谢绛。谢绛严格论起来不算是建元帝最看重的那些人,但他是建元帝登基那一年恩科出来的进士,作为那一届难得出众的人才,这些年谢绛都在建元帝视线里,也做了不少实事,一路升迁,官途十分顺畅。
对谢绛,建元帝有一种对寻常大臣难以理解和嫉妒的欣赏和看重,但谢绛却不是那种顺着杆爬的人,谢绛年轻时拙言而敏行,建元帝对他越是看重欣赏,谢绛越只是会尽职尽责,而不会说些好听的给建元帝听。
建元帝虽有些爱听好听话,但也知道谢绛这种老实的人才是朝廷的基石,所以一直对谢绛十分看重。建元帝也曾有意让谢绛和废太子亲近一些,但废太子自小被人奉承惯了,见到谢绛这种只知道闷着头做事的人,自然不会看重到哪去,建元帝虽可惜废太子有些眼高于顶,也教训了几次,但最后谢绛还真与废太子来往不多。
也正因为谢绛虽入了建元帝的眼,但不被废太子欣赏,所以即使谢绛不比建元帝欣赏的其他人差,综合各种考虑后,建元帝把谢绛放到了工部,任工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