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

嫡就是嫡,长就是长。

嫡子生下来就是嫡子,长子生下来就是长子,根本没有商榷的空间。

不可能说非嫡非长的皇子们,从不同角度‘自认为嫡’‘自认为长’,却总能找到一个角度‘自认为贤’。

简而言之就是:贤,是需要判定的。

是需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兵力,甚至是具体的事件磨砺,再加上数十年的体系评判标准,才能最终得出一个大致的判断结果。

甚至就连这,都还无法避免有人‘假装自己很贤’的可能。

与此同时,无论客观上贤不贤,每一个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候选人,都会从主观上认定自己‘贤’。

甚至哪怕知道自己不够‘贤’,也会出于对皇位、对至高权柄的向往,而假装自己在某一方面很‘贤’。

这又让天子判断继承人是否‘贤’的成本攀升,最终成功得出判断的难度大大增高、可能性大大减少。

再加上判断多为继承人是否‘贤’的过程中,必然需要通过权利外放,来判断其成色;

这又使得帝王晚年,随时可能发生的皇位交接,因为多为皇位候选人均手握权柄,而多出了许多不确定性。

——最贤者未必能被天子慧眼识珠;

——就算被天子老辣的眼光捕捉到,最终也未必能顺利即位;

——就算顺利即位了,也未必能服众。

——就算能服众,也必然会因为不服的弟弟们,而闹出许多乱子。

总结而言,便是为了一个‘贤’字,平白多出了许多判断成本,浪费了许多原本可用于民生、民计的资源,并平白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隐患。

与之相比,看似有些落后,不够科学、不够优越的嫡长子继承制,则是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了天子判断继承者成色的时间、精力、资源成本;

与此同时,还最大限度规避了政权交接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将判断继承者是否合格、是否优秀的时间精力资源成本,都用来改善民生民计,以此来作为新君巩固自身地位的根基;

再通过一对一的精英教育,来保证继承者基本的下限,显然比九龙夺嫡、立之以贤之类的方式,要方便、省事许多。

什么?

你说这套模式,只能确保不出昏君,但很难出明君?

不好意思;

西汉王朝就是凭借这套模式,先后冒出来了太宗、孝景、世宗、孝昭、中宗等五位雄主!

甚至到了王朝末年,都还能冒出来个大魔导师,来二兴汉室!

反观玩儿九龙夺嫡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嘿;

十全老人,懂的都懂。

当然了,刘荣不否认,在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优秀的那一个,对宗庙、社稷总归是有好处的。

比如,诸吕之乱后,太宗孝文皇帝得以入继大统;

再比如,昌邑王刘贺被废后,宣帝刘病已入继大统等等。

但在非必要情况下,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其实是相当高的。

——至少在这个物资匮乏、文明阶段落后的公元前,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甚至可能高于‘立之以贤’的择优录取式传承。

还是那句话。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淡。

政策这个东西,并不是越先进就越好的。

相较于先进,还是‘合适’‘符合时代背景’更重要。

而如今汉室更‘合适’,更符合当今汉室时代背景、普世价值的,显然还是嫡长子继承制。

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刘荣褒贬参半,但总体上还是敬佩的。

只不过,相较于豪赌汉家再出个汉武大帝,刘荣还是希望汉家,能多出几个孝景皇帝。

——汉武大帝不世出。

而孝景帝,则能像工厂流水线一半,批量生产。

至少刘荣有这个信心,将自己的继承人,至少培养成下一个孝景帝。

:https://fd。手机版:https://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