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采择”,相当“简择”,意为选择,用智慧选择
【提要】达到觉悟的最高真理(至道)并不难,但所忌讳的是凭自己的心意去判断和决定取舍的思辨活动。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真如佛性的显现(“只一色”,“只一声”)
明镜当台,岂分静躁。孤云出岫,宁系去留
【注释】“岫”,山峦
【提要】明镜必可照物,不管物动物静;孤云必升出山峦,与它去留无关。比喻本性不可变易
因妄说真,真无自相。从真起妄,妄体本虚。妄即归空,真亦不立
【提要】真心、妄心是相对而成立的,二者相辅相成。真妄皆空虚不实,故不可执著
智达禅师境立心便有,心无境不生。境虚心寂寂,心照境冷冷
【提要】心与境为对立面的统一,相互依存
于水镜中见自己像,于灯月中见自己影,于山谷中见自己声
【提要】喻应自己探求自己的本来面目,自修自悟
白圭兆禅师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底游鱼,忘却水为性命。诸人请各立地,定着精神一念,回光豁然,自照何异。空中红日,独运无私,盘内明珠,不拨自转
【提要】飞鸟、游鱼皆无心,不知何为家,何为命。比喻修道者不应有所追求,应无心无念,一切顺乎自然。如自然界之红日虽照而无私,明珠虽转而不由拨动
琳公其宗也离心意识,其派也超去来今。离心意识,故品万类不见差殊。超去来今,故尽十方更无渗漏。当头不犯,彻底无依。悟向朕兆未生之前,用在功勋不犯之处
【注释】“宗”,指根本宗旨,所依的基本法则:“派”,是派生出来的道理、规则。“宗”、“派”合称也即为“宗派。”此当指禅宗所常讲的真心、本性与据此真心、本性所推衍出的“不二”、“中道”、“空性”等等。“当头”指当前;“不犯”当为不作不为。“彻底”当指归本、返源;“无依”,当为空性无依。“朕兆未生之前”,当指“本地风光”、“本来面目。”“功勋”指修禅者遵循浅深序列所达到的不同阶位。“功勋不犯之处”,即功勋达不到、做不到之处
【提要】禅宗传承“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心性为真如佛性,是超越于世俗心意识之上的。是永恒的。万物众生皆秉此而生,故它们的本性没有差别,也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别。按照它的本性而修行,应以不修为修,(“当头不犯”,“用在功勋不犯之处”),最后体认其空无之体性,悟见自己本来面目
昭觉白师添一丝毫,如眼中着屑。减一丝毫,似肉上剜疮
【提要】修行应循自然,不可强为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提要】此为《大涅槃经》中提出的“四依”原则。佛法、理、智慧、了义经(道理充足之经),比传法之人、表述义理之语言、普通意识、不了义经,更为可靠,应当依止,对后者则不应依止
寒便向火,热即摇扇。饥时吃饭,困来打眠。所以道:赵州庭前柏,香岩岭后松。裁来无别用,只为引清风
【注释】“赵州”指唐赵州和尚从谂,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曰:“庭前柏树子。”(《无门关》)“香岩”指唐香岩智闲禅师,住邓州香岩寺
【提要】禅宗主张寄坐禅于生活日用之中,以不修为修,在自然的生活过程中达到解脱。所谓“寒便向火,热即摇扇,饥时吃饭,困来打眠”等,为修行生活的生动写照。一切庭院设置景观,也不予特殊的宗教意义。至于对达摩西来的目的,什么是佛等等,也不予正面回答,认为语言不足于完整表述真理
云峰濬师瘦竹长松滴翠香,流风疏月度微凉。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
【提要】松竹、风月、寺钟,景色清幽,钟声动人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注释】“风柯”,风摇树枝。“月渚”,月光下的水中小洲
【提要】绿树、沙洲,皆可传佛祖之心;烟岛云林,并能提倡菩提妙旨。此为赞赏自然而作,旨在提倡以自然景物为师友,自修自悟
宝志和尚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亦本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提要】①世俗之身与影是一样的,皆虚幻不实;②不能认为影空身有;③认为有圣有凡,希望超凡入圣,只会继续流转生死烦恼的长河;④无念无心才能得道
龙牙和尚在梦哪知梦是虚,觉来方觉梦中无。迷时恰是梦中事,悟后还同睡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