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白话仙佛奇踪 洪应明 5196 字 7个月前

【提要】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由心所生。如果心死,万有也灭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注释】这是慧能论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觉悟)的话,也出自《六祖坛经》

【提要】前两句是按“不二”的观点讲的,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是相即不二的

后面几句是讲在一定条件下或为凡夫,或为佛;或为烦恼,或为菩提

神秀禅师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提要】人自心本有一切佛法,要做佛不必外求

南岳思大师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提要】求道,想使自性显发,不必向他人寻求,应自修自悟

天皇悟公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提要】应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平凡中达到超脱

本净禅师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

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

【提要】心悟可成佛,成佛即本心的显现。从真谛来说,一切皆空,故也无有佛

心与无相契,即与道等同,因为“道”(真如,也指觉悟)无自性,是无心的

见闻知觉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敢无舍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注释】“三昧”,定,禅定。“观自在”,在玄奘所译《般若心经》中把观世音菩萨译为观自在菩萨,但这里当指一种观想自由自在的境界

【提要】对通过见闻觉知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无好无恶,无舍无取,那么身处外界(声、香、味、触——可理解为外界现象)在任何时候皆如同进入禅定一样。对一切皆放任自然,无思无念,这才是观想自在的精神境界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有。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但看弄傀儡,线断一齐休

【注释】“浮沤”,水泡。“傀儡”,木偶。这是本净禅师所作的《无修无作偈》

【提要】本净反对勉强地立“佛”、“道”二名,认为心为虚无,佛与道也是无实的“假名。”认为一切皆空,不要去修道,去做功德。对自称见到“道”的人才有修道之事,对认识到道本虚无的人来说,何须修道呢?他讥笑世上的修道者是如同在火中找水泡,又像被人用线牵着动作的木偶一样

推真真无相,究妄妄无形。返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

【注释】“假名”,东西的名称,为了方便称呼而给世上东西起的名字。相对于东西本身,它是不实在的

【提要】既然一切虚无,真与妄同是虚幻的,连心本身也如同假名一样是不实在的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注释】“外缘”,缘指可构成原因的一切事物,单相对于“因”来讲是辅助性的条件(有“内因外缘”之说)。这里指的是在心外的现象,也指因外在现象而在心里引发的影像

【提要】心生善恶,善恶不离自心。心既然虚空无实,善恶也虚无。人不应因善而“取善”,因恶而“舍恶”,而应无念无作,放任自然

南阳忠国禅师青梦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闲,而人自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