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放18袋一百斤的大米,以及18袋五十斤的小米。
土豆放了一堆在地上,有个五百斤左右。
办完了这些,已经是凌晨后半夜了。
傅红雪太累了,于是进空间去休息。
她确实一直都在赶时间,辛苦是肯定的。
这种赈灾的事,早一刻也许就能来得及救一条人命。
一夜好眠,第二天清早起来,又是精神抖擞。
上午九点多钟的时候,她又到了离土坑村三里地左右,一个叫郝家村的地方。
这正是朱大叔的大闺女,朱大兰婆家所在的村子。
她乔装改扮成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带不少补丁的衣服,在头上系一块布,遮住了脸。
走到村口附近,看见有个挎着篮子的小姑娘,大概六七岁的样子。
“小闺女,你过来,我问你点事~”
一招手,孩子就走了过来。
她先是给了对方一块小点的红薯,不过也有六、七两。
小姑娘接到手里,立刻开始咽口水,忍不住咬了一口嚼起来,小腮帮鼓鼓着。
“谢谢婶子,你问啥事?”
傅红雪看她吃的挺香,问道:“你们村有个媳妇叫朱大兰是不?她家在哪?”
小姑娘一边吃红薯,一边仔细想着,毕竟村里都不喊妇女的名字,都是喊某某媳妇、某某他娘。
“噢,我知道了,是铜锁叔的媳妇,他家跟我家隔着三户,在村尾那儿,牛棚边上。”
傅红雪记在心里,等小姑娘走后,并没有从村口直接进村,而是从外边绕了一下,往村尾绕过去。
她用精神力很快找到了牛棚,没想到,却路过了一排窑洞,住着的一看就是下放人员。
好几个人戴着眼镜,岁数都在四、五十岁,瞧着肯定是改造人员,不像是村民。
能下放到这边的,估计就是一些受影响的知识分子,干部,文艺工作者等等。
傅红雪还记得,在榆林地区下放的人员中,还有不少后世的名人呢,比如好几位知名作家。
他们后来摘了帽子回城,创作了好多关于这个特殊年代,陕北的故事。
她心思一动,想帮扶一下那些人,于是先溜到了那排窑洞附近。
从空间里整理了十三套棉袄棉裤,十三双棉鞋,装进三条大麻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