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华夏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永远涨下去。
所以,为了应对未来的房地产低潮。
在商业地产的开发上,我们要抓大放小。
首先,泰华商业地产主要以一二线城市和部分强三线城市为主。
强三线城市的标准是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他一开始想过以GDP为主。
但GDP在不断发展,它是一个变量。
而且变化很大。
相比之下,城市人口虽然也是一个变量。
但变化不像GDP那么大。
“弱三线和四线城市,主打‘泰华广场’品牌。
项目开发方面,联合当地政府,本地资本,以合作为主。
我们输出‘泰华广场’品牌并负责管理,主打轻资产模式。”
弱三线、四线,甚至是五线城市,房地产涨幅有限。
没必要把宝贵的资金放到这里。
“徐总,我们一点股权都不占吗?这样是不是太吃亏了?”
徐良摆了摆手。
“没必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浪费我们宝贵的资金。
而且,现在看着是赚钱的项目,将来未必不会成为我们失血的创口。
华夏房地产市场已经发展十年了,虽然还有上涨的空间,但弱三线和四线城市地产增值幅度不会太高,没必要纠结。
好好打磨泰华商业的运营模式,吸引更多加盟商,提升自身的运营水平才是正道。”
看大老板决心已下,沙正刚也没再多说。
“至于房地产,你随便拿地,没有限制。”
房地产还有十年黄金期,现在正是大力发展的时候。
沙志刚松了口气。
泰华集团两年来没怎么拿地,就是为了现在。
如果房地产再被限制,那可就太让人失望了。
“泰华文化就不讲了,按照你们既定的策略发展就好。”
“泰华零售放弃以往通过大规模并购为主的扩张方式,以自建为主。
加强对旗下所有业态的整合和优化,尤其是采购渠道的优化,提升营运水平和利润率。”
华夏的零售行业,尤其是超市零售,再有个三四年就到顶了。
通过多年来不断并购。
泰华零售旗下,不计算便利店,各种大小店面数量加起来接近3000家。
当然这三千家,大部分都在华夏,不到20%在东南亚和日韩。
这样的数目,基本能覆盖国内所有大小城市。
所以数量再多,意义不大了。
最关键的是接下来的转型。
‘胖东来’那种模式,不适合庞大的泰华零售。
勉强去学,最后也不过是永辉那样子,变成四不像。
徐良能想到的就是不断提升物流供应链和超市的服务水平,以及最主要的用互联网来对冲互联网造成的损失。
“‘客隆到家’现在有多少客户了?”
“519万,月营收突破3.9亿华夏币,同比每月浮涨21.9%,发展前景很明朗。”
徐良颔首后,“互联网对零售行业的冲击只会越来越强,泰华零售如果不想拱手让出零售状元的宝座。
‘客隆到家’是唯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