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看着这些纸样,激动地说:“张师傅,这些都是宝贝啊!”
“是啊,”
张奶奶轻轻抚摸着那些纸样,“每一张都有它的故事。你看这张,是1965年给一位驼背老太太做旗袍时改的。为了让她穿得舒服又好看,我整整改了三次。”
她指着纸样上的一处注解:“你看这里,后背要特别放松,但又不能太松垮,所以在这个位置加了一道暗褶。这个经验后来帮我解决了很多类似的问题。”
小周接过纸样仔细看着:“您说得对,现在我店里也常遇到一些特殊体型的顾客,每次遇到难题,我就会想,张师傅会怎么处理。”
张导演一边拍摄一边问:“这些纸样现在还能用吗?”
“当然能用,”
小周说,“这些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现在虽然有了电脑制图,但这些手工改版的技巧和理念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林淑梅翻看着那些纸样,突然在其中一张上看到了一个特别的记号:“这个红色的星星是什么意思?”
张奶奶看了一眼,笑了:“这是我自己的评分标准。红星表示这个改版特别成功,值得保存和参考。你翻翻看,整叠纸样里大概只有十来张有红星。”
“这说明您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啊,”
林淑梅感叹道。
“做衣服这一行,不能对付,”
张奶奶正色说,“每一件作品都关系到顾客的形象。我常跟徒弟们说,要把每件衣服都当作是给自己最亲的人做,这样才能用心。”
就在这时,张奶奶的孙女又从阁楼上找到了一个老相册:“奶奶,这里面好像都是穿着您做的衣服的照片!”
“让我看看,”
张奶奶接过相册,“啊,这些都是顾客特意送来的照片。”
相册里珍藏着数十张黑白和彩色照片,从六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记录着不同年代顾客们穿着张奶奶制作的服装的珍贵瞬间。
有新娘子的婚纱照,有全家福,还有参加重要场合时的留影。
“这张照片里的新娘子,现在都当奶奶了,”
张奶奶指着一张泛黄的婚纱照说,“前几年她还特意来看我,说要给孙女也做一件旗袍。可惜那时候我的手已经不太灵便了。”
小周接过相册,翻到其中一页:“这张我记得!这是我刚学艺那会儿,您带着我们一起赶制的一批礼服。那是给文工团的演出服,做了整整二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