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亡魂口中的“钟先生”就是自己无疑,钟馗无心探究为何远在宝瓶洲地界,需要特地寻求自己的帮助,他精神抖擞,准备就此出发赶赴宝瓶洲,陈平安拿出地图,将先前圈划作记号的位置展示给了这位书院君子,钟馗也是连声表示感谢。
就待钟馗风风火火准备动身前往宝瓶洲之际,老秀才轻轻站上前来,打断了钟馗的行动。
“莫要着急,就算你就此动身,最快也需十数日光景,我有一法可助你快速到达此地。钟馗,你且放松身心,阴神出窍。”
见文圣有令,书院君子钟馗自然不敢不从,他依言照做,阴神出窍行走人间。画面之中,顿时出现了两位君子钟馗的身形,两位钟馗分立左右,各自有着不同的表情与动作,却都规矩地站在原地,听候老秀才的调遣。
这一幕倒是让武夫陈平安看得目瞪口呆,崔东山则是适时地靠近到泥瓶巷少年,为其解惑道,“这个啊,就是修道之人特有的元神出窍法门,分为阴阳二神,修士魂修阳神,魄修阴神。阳神乃离体神魂,与本体差别不大,可单独行动;阴神却是处于虚无状态,虽也可出窍行走人间,但局限较大,常会受天地制约,并且无法使用本体所持法宝,相对比较脆弱,但阴神却是可单独修炼,自成一家,所以往往一些鬼修就是由阴神转化而来。至于这位君子钟馗嘛,其本身就是另类存在,沟通阴司冥府,阴神游走天地间更为合适。”
原来如此,陈平安对这般术法艳羡不已,能够分出阳神阴神,并且能够各自为战,想来不仅是对敌,还是助阵都是有莫大好处的,不过作为武夫的自己是观不到这片天空的风景。陈平安倒也并不气馁,外出游历过一趟的他眼界开阔了不少,再加上有武夫顾佑这座十境大山立于前,陈平安在心中早就埋下攀登武道最高峰的志向。
老秀才双脚轻轻踏地,一遍又一遍有规则地律动着。这红烛镇城隍庙的后院,如地震般开始抖动摇晃起来,曹城隍盯着周遭的变化,显得有些焦躁不安,崔东山则是适时地上前为他扇动清风,安抚他的心灵。
在陈吉祥的提示下,陈平安倒退数步,留出了一个安全距离。
不知是否产生了错觉,在少年郎的眼中,老秀才的背影开始起伏摇曳,如水中涟漪般。陈平安又哪里知晓,身死道不消的老秀才,舍弃了自我,舍弃了儒家种种神通,仅以神魂行走天下。
“你又何苦要合道这三洲地界,真就是杀身成仁吗......”崔东山安抚完曹城隍之后,凝望着老秀才消瘦的背影,不禁喃喃道。崔东山不曾知晓,自从他这次再见到老秀才,已经是第几次看着老秀才的消瘦身影黯然神伤了,那是一种不能为其分担的痛苦与自责,哪怕表面玩世不恭,却依旧难以抹去这份执念。
大地的律动渐渐增强,又有道道浩然之气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气势恢弘,不可名状。远在天幕之下的中年儒士也是维持不住读书人的涵养,冲着宝瓶洲某地破口大骂,这杀千刀的老秀才,哪怕出了功德林也是那么的不让人省心。
骂归骂,中年儒士手中动作不停歇,只见他取出一方火泥砚台,就这么径直朝着大地丢掷下去。火泥砚台被抛至半空中化为无形,将那冲天而起的浩然之气尽收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