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清末最后一个文圣人?朱熹点赞!李贽:真敢啊!

【1858年,康有为出生在广东南海的一个官宦世家。】

【小时候的他不爱读书,整天在外面疯玩。】

【直到13岁那年,他突然开窍。】

【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圣人之道,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白天读书,晚上继续读,困了就用凉水泼脸。】

【为了不让自己睡着,他还特意找了个又窄又硬的木板凳来坐着看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就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但是科举之路可没那么顺利。】

【21岁那年,他第一次参加乡试,结果名落孙山。】

【接连几次落榜也没能打倒他,反而让他看清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在这期间,他开始博览群书,研究西方文明。】

【不仅如此,他还跑遍了大半个华夏,亲眼见证了清朝的积弊。】

【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维新思想打下了基础。】

【后来,他开办“万木草堂”,开始传播自己的思想。】

【很快,他的学说就吸引了大批年轻学子。】

【其中就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梁启超。】

【梁启超第一次听康有为讲学时,就被他的学识和见解所折服。】

【这位后来被称为“维新领袖”的康有为,正是从这时开始崭露头角。】

【在他的课堂上,不再是死板的八股文。】

【他讲授变法维新的道理,分析时事政治。】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当时可以说是开创先河。】

【也正是这段时期,为他日后影响华夏近代史的重大变革埋下了伏笔。】

南宋位面。

正值暮春,朱熹与陆九渊漫步在武夷山脚的书院前。

新修的廊檐下,十数名学子正在埋头诵读。

远处,几株桃花尚未谢尽,零星点缀在嫩绿的新叶间。

看完康有为的故事,朱熹捋须微笑,转头对陆九渊道:“你我虽常有争辩,但今日看到这后生,倒是让我颇有感触。”

陆九渊轻摇手中折扇:“朱兄这是要认同他不拘八股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