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什么无脚走千家

铜钱无脚走千家

……”

对唱很惊艳,曲调取自壮族民间流传的歌谣,具有叙事性的色彩。

叙事部分共有四个唱段,每段旋律相同,分别是柳芊芊的唱白与四周众乡亲的唱答,展现柳芊芊向众乡亲传歌的场景。

《多谢了》为五声徵调式,由柳芊芊来演唱,民歌的清新感十足,高亢、宏大,给人以震撼的冲击感,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

前奏部分,弦乐的织体是连续上行音阶,给歌曲很强的推动力,奠定了全曲壮丽、宏大、宽广的情感基调,也彰明了歌曲的抒情性大于叙事性的特点。

柳芊芊清亮、宽广的民族唱腔恰到好处地演绎了这首歌曲。

作为对壮族民歌的当代创作,《多谢了》这首歌曲大部分去除了原来民族化的特征,而凸显了民歌化的特征。

桂省歌谣是无数壮族民间歌手在长期的壮族民间传歌中培育形成的民间音乐,它涵盖了聪明善良、勤劳好歌、乐观向上的壮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展示了壮族几千年精神文化历史长卷,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的集中反映。

“为什么桂省的民歌音拖得很长?”有歌迷好奇。

有网友回答:“从壮族地区内部的自然地理条件看来,山水相间、河谷纵横、山峦绵密是主要特点,这种条件下聚居的壮族人民,信息的传递方式需要适应这种状况。地区由于山、水的分割,很难有连续大片的土地,因此农业劳作只能在山峰、山谷之间进行,此时,相互的呼唤就需要拖长声音,提高音调,加强共鸣,这就初具了山歌的雏形。”

后台。

“这是二次创作,教主牛逼!”林以真喜欢《大地飞歌》,更喜欢《多谢了》。

他认为,从艺术角度来看,《多谢了》比有现代气息的《大地飞歌》更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