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回味着方才的滋味,意犹未尽,便又用了半份太白鸭子,一小碟拇指煎包。
吃饱喝足之后,帝王也不好再找麻烦,便对着七娘道:“朕赐你银钱,也是你该得的,以后莫要轻易与人大方了,旁人把你卖了,你还在给人家数钱呢!”,
一番折腾,陛下总算摆驾回了兴庆宫。
残阳照在东夹道的宫墙上。
帝王的玉辂被六匹神勇高大的骏马拉着,孤独地行驶在与长安闹市相隔的皇宫内院。
车内的李隆基忽然开了口。
“三省六部如今的伙食确实不错,但所用耗材都在规制之内,只是变着花样给做好吃了。”
车外随行的高力士便附和:“圣人说的是,此非逾制。”
李隆基这个帝王挑不出错,只好叹气吩咐道:“高力士,命人给御史台三院也安排上同样规格的小食堂,免得再来朕跟前吵嚷。”
一帘之隔,高力士弓身应下。
天黑之后,六街鼓声完全歇了。坊门关合起来,街上便只有巡逻的金吾卫来回走动,盘查着可疑人士。
在长安城的夜里,生一场病是很要人命的。
七娘白日里跟着李隆基胡吃海塞,李白碍于陛下在前,不好阻拦。回来之后批评了几句,见小丫头依然精神抖擞的,也就放下心来。
谁知道,到了夜半,七娘忽然发热了。
床上的小丫头脸色发红,身上捂了厚厚的被子,却一丝汗也没有出,口中委屈地喊着“师父”。
李白掌了灯,又把七娘裹得紧一些,冰凉的大手刚放上七娘额头,便忍不住蹙在一处:“怎么这么烫!七娘,你今日背着我贪凉了?”
床榻上的小病猫蜷成一团瑟瑟发抖,眼睛都睁不开,嘴里叫嚷着什么。
看样子是烧糊涂了。
李白不敢再耽搁,给七娘额头覆上降温的凉帕,又把隔壁屋里的阿寻唤起来守着七娘,这才匆匆出门去。
在这个盛唐时代,一场偶感风寒依然可以夺取无数人的性命。小孩子发热那就更为吓人了,专看小方脉(儿科)的医者本就不多,宣阳坊内是没有的,夜间要想请来一位,怕是少不得要闹出些动静的。
七娘的病情很急,李白还是选择先去找了宣阳坊内的医者,可惜这位常年只看成人,对小孩子的病况用药实在拿捏不好,摇头叫李白另寻高明。
坊内不成,便只能去他坊寻。李白只得又去寻本坊的坊正。
开元年间,里坊制度已经十分完备,每坊内都有自己的管理者,称作坊正。夜间若是家中老了人需要奔丧,或是重病需要就医,便去寻坊正开具文书,由坊门外的金吾卫勘验过之后,才能在坊与坊之间的小道上穿行。
李白来的不巧。
坊正今日有事,去了万年县他处,手下几位又没有开具文书的资格。
有人便劝导:“上官还是等坊门开了之后,再去旁边的务本坊,往太宗朝的先相公王珪府内,寻一位叫做王焘的弘文馆校书郎,他看小方脉极好。”
李白得了讯息,只觉得七娘实在等不得了,便想去闯门。
几人忙拦他:“前个夜里,大理寺丞奉命出门办案,这文书还没掏出来,金吾卫将军照面就给人二十鞭子!您没有文书,怕是五十鞭一鞭都不能少,事后丢了官职也说不准。”
李白摇头道一声谢,匆匆推门出去,往西边务本坊的坊门那头去。
这个时辰,长街无人,唯他一身青衣官袍,在春夜寒凉中奔于两坊之间。巡夜的金吾卫见他靠近坊门,二话不说,抽出鞭子便甩了过来。
李白迎面受下,揖手遥向东方:“圣人有爱民之心,我家中幼女夜里发了高热,本坊的医者不擅小方脉,还请诸位行个方便,容我去务本坊寻王家的校书郎……”
话音未落,又是一鞭落下。
李白仍笔直立在坊门前,执着地看着巡街金吾卫领头的队正。
队正也是个暴脾气,当街就要给李白行满五十鞭,被身旁的队副拦了一下。
那人立在背光处,低声道:“此人得陛下看重,有赐菜名‘太白鸭子’,他家女儿更是几番面圣,深得圣人喜爱,莫要冲动行事。”
李白没想到,今日刚赐的菜名,这么快便传到了金吾卫耳中。抬头看去,却发现这人竟是今年武举及第的郭子仪。
原来他如今是从九品的左右金吾卫队副。
李白也不想给他添麻烦,索性装作不认识。郭子仪不知又与队正说了什么,那人犹疑片刻,才道:“深夜要穿梭两坊之间的小路,须得坊正开具文书,核验之后才能放行。你现在去取了来得及。”
李白:“坊正今日不在,章也带走了。”
队正作为夜间巡逻的金吾卫,首要职责便是戍卫长安太平,再不能发生像先天政变那样的事情了。
几人沉默对峙间,郭子仪听得坊墙外头的巡逻兵到了,忽然放声问:“外头是周四郎吗?我是郭子仪。”
他在十六卫之中人缘颇好,走几步便能跟骁卫、武卫的武官们聊起来。坊墙那头果然有了回应。
郭子仪长话短说,拜托那人往小路另一边的务本坊内传个话,请王家校书郎为高热不退的幼年小娘开个方子来。
如同击鼓传花,交班巡逻的金吾卫们将这救人急讯一路带到了王焘耳中。
人至中年的校书郎已经睡下,愣了愣神,连忙起身嘱咐仆从准备笔墨,为七娘开了个退热的方子,又叮嘱天亮坊门开后,务必再来寻他。
一纸药方从坊墙之间起起落落,最终送到了李白手中。他神色复杂地看向郭子仪:“多谢。”今夜的金吾卫拦他去路,却也于七娘有救命之恩。
郭子仪笑了笑,追上巡逻队离去:“我记得你,李十二,改日再一同喝酒!”
巡逻队远去,李白带着两鞭擦伤,往药铺奔去。
夜风擦过鬓边,拦不住一颗救护爱徒之心。
次日晌午,七娘的烧是完全退了,宫中却为此发酵出另一番状况。
玉真公主一大早没坐住,派了身边的医官来亲自为七娘诊断,确定烧已经完全退了,才唤人回公主府。
这事儿瞒不住有心人,很快被高力士报给了陛下。
李白受了两鞭的事情,自然也被报了上去。
李隆基立在鱼池边,原本正在喂那群大红的鲤鱼,闻言歇了手,回头看向他:“七娘如何?”高力士:“回三郎,这会子烧已然退了,听说是弘文馆校书郎王焘给看好的,总归是惊心动魄了些。”
想到七娘蔫了吧唧的模样,李隆基便心软了。
李白官位低,没有好资源可以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帝王也清楚,如今的长安宵禁过于严格了。
就像李白昨夜碰到的情况,若没有那些金吾卫击鼓传花,七娘怕是多半折在夜里了……
不知是不是上了年纪,亦或是太平已经离世十五年,李隆基对长安城再有兵变发生的态度也变了。
他的防备减去,逐渐起了些自大心。
想到江南夜市中,以扬州为最,李隆基挥手唤高力士:“去请源乾曜和张九龄来,朕要对坊间宵禁放松一些,金吾卫只把守住朱雀大街等主干道即可。”
高力士身形微顿,很快垂了头,应声退下。
陛下初放开坊间宵禁,不过半月有余,务本坊便流传起一些谣言。
百姓们说,这务本坊每到初一十五的夜里,便有一群不知是仙人还是精怪的小神仙,在坊内来回飞窜。
一夜之后,缺柴火的赵阿翁有了新柴,正欲卖掉的新磨好的麦子也不见了,变成足额的银钱;
想买米面的李家妇也得了充足米面,一些自酿酒水被神仙收了去。
这些话传的有鼻子有眼,周围坊间居住的人都说,这是神仙降福气,保佑长安了。
便称务本坊的初一十五夜为“仙市”。
当今陛下最是信道,高力士将这些无稽之谈每每网罗回去,李隆基都听得津津有味。
今日听说“仙市”,李隆基登时心动了。
他看向高力士:“朕记得,今夜又是月圆吧。”
高力士点头:“三郎莫非是想……夜间出宫,怕是不安全。”
于是,到了夜里。李隆基为安全起见,便调度十六卫八百人,大张旗鼓地出宫了。
务本坊内,夜黑风高。
李隆基带人悄咪咪摸进去时,正撞上一群所谓的小神仙蹲在地上。
那些小人儿以一人为首,蹲在满地的破布包袱之间,向面前娘子兜售道:“这可是东市胭脂铺里的绝版,上一位只用过一次,崭新崭新的,不能再便宜了。”
那娘子抱怨着掏出钱:“你们这无本生意,又不用上税,还这般抠门。”
七娘笑嘻嘻听着,也不辩驳。阿寻在旁连忙收了银子。
黑暗中的李隆基围观完全程,冷笑一声:“朕看咱们这位七娘子身子是好全了。”
一眼不看,这丫头片子就折腾出新花样儿了。
什么“仙世”,分明就是“鬼市”!
李隆基越想越气,吩咐高力士:“明日你去弘文馆问问,择个时间,把七娘给朕送进去读书去!”
弘文馆内藏书万卷,不信制不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