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禹锡,字梦得,中山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工文章。时王叔文得幸,禹锡与之交,尝称其有宰相器。朝廷大议,多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判度支、盐铁案,凭藉其势,多中伤人,御史窦群劾云:“挟邪乱政。”即日罢。宪宗立,叔文败,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俗信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俄延,其声伧佇。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声作《竹枝辞》十篇,武陵人悉歌之。始,坐叔文贬者,虽赦不原。宰相哀其才且困,将澡用之,乃悉诏补远州刺史,谏官奏罢之。
【注释】
1中山:古中山国,在今河北唐县东北,为刘禹锡郡望,其真实籍贯当为河南洛阳。
2器:才干。
3大议:朝廷的重大决策。
4判度支、盐铁案:指掌管度支、盐铁事务。度支,中唐以后,为筹措军费,常特派大臣专判度支,称度支使,掌管天下租赋物产,岁计所出而支调之,故名。盐铁,中唐以后,设盐铁转运使,掌盐铁专卖之事,是重要的财政官员。
5御史:指侍御史,隶御史台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职权甚重。窦群:字丹列,贞元二十年(804)迁侍御史,与王叔文等不和,出为唐州刺史。传见本书卷四。
6朗州:州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7夜郎:古国名,主要在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与贵州交接地区,居民有夷、濮、羌、僰等,统称夜郎。
8《竹枝》:一种乐曲,源出巴歌,古时巴人于欢会时以竹枝击鼓,且歌且舞,故名。
9鼓吹:原指乐器合奏的鼓吹乐,这里指演奏。俄延:拖沓缓慢。
10伧佇(cāngning):形容边地语言音调与中原不同,发声粗重。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楚人。与楚王同姓,初得怀王信任,修明法度,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毁,放逐汉北。顷襄王时长期流放沅、湘,当地信巫好祀,其祀必作乐歌,鼓舞以乐诸神,屈原见其词鄙陋,因作《九歌》。
?《竹枝辞》十篇:据学者考证,刘禹锡在朗州作《竹枝词》两首,在夔(kui)州(今重庆奉节)作《竹枝词》九首。
?武陵:县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武陵区,时为朗州州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