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耐心回道,“文贵兄弟,这勋贵嘛,就是开国功臣的后代。刘伯温听说过吧?如今的操江总督诚意伯刘孔昭,便是刘伯温的后代。”
李文贵还是疑惑,“不是传言,洪武皇帝杀功臣,都杀干净了么?怎么又冒出了个诚意伯?”
一旁的夏照见了,饶有兴致看着眼前的对问。
感受着李文贵旺盛的求知热情,杨炯心一软,便摘下头盔,一捋长发,继续耐心解释道,“这里面故事很多,就不扯开了。这么说吧,国朝以来,诚意伯是被废过,好些开国功臣的爵位也因为各种原因被废除了。但是,到了嘉靖十年(1531)六月,刑部主事李瑜站出来,提议恢复诚意伯的爵位。因为嘉靖皇帝本身就是以外藩入继大统,自然要极力拉拢利用朝中各种势力,勋贵当然不例外。于是,嘉靖皇帝便顺水推舟,下令让吏部、礼两部商议恢复李、常、邓、汤、刘五家开国功臣的爵位。在当时,嘉靖皇帝已经基本控制了朝局,两部官员便顺从圣意,称刘伯温是堪比张良、诸葛亮的开国首要谋臣,而且还搬出了洪武皇帝,说洪武皇帝也曾许诺过刘家世袭爵位。一波操作下来,到了嘉靖十一年(1532)四月,嘉靖皇帝封常玄振为怀远侯、李性为临淮侯、邓继坤为定远侯、汤绍宗为灵璧侯,两个月后又封刘伯温的后代刘瑜为诚意伯。”
一番解答下来,李文贵还是迷惑,不过夏照却是有些目瞪口呆。昨天回去,虽然在四处奔波请托,但一圈走下来,好些亲友都问他,“燕子矶的那个指挥使,真的是个呆子?真的干过屠夫?是不是傻傻夯夯的呀?”此时此刻,夏照只想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谣言真的要止于智者才行呀!
这段历史,因为事涉皇家和勋贵,若不是官宦世家的子弟,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些公案,更不会知道这么详细。若是一般的寒门士子,更是听都没听说过。听着杨炯娓娓道来,夏照心神俱震。
似乎起了谈兴,杨炯顿了一下,然后看向秀才,似笑非笑道,“既然讲到了这里,就再说一个故事吧。大伙都知道刘伯温吧,都说他算无遗策,是个诸葛武侯一般的人物。的确也是,洪武皇帝打天下的时候,刘伯温为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洪武皇帝定鼎天下后,刘伯温帮他制定法纪,巩固中央集权,可以说功劳非常非常大。洪武皇帝对刘伯温的才能和功劳也非常清楚,亲口说过——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吾之子房!但封爵的时候,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才给刘伯温封了个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要知道,徐达可是食禄五千石!为什么?”
说到这里,杨炯又笑着看着大伙。
大伙集体摇头。
杨炯呵呵一笑,“江湖传言,这是洪武皇帝在敲打刘伯温。因为一开始,刘伯温觉得洪武皇帝和尚乞丐出身,便看不起洪武皇帝,多次拒绝洪武皇帝的盛情邀请。到了后来,半被迫式的才加入。诚意诚意,不诚意才需要诚意嘛!”
秀才听了,顿时脸红低头,不敢看杨炯。夏照倒是神情自若,甚至有些欣喜。
李文贵则是哈哈大笑,“这个洪武皇帝做事有意思!是个血性汉子!”
杨炯笑着点头,回了一句,“洪武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当然是个血性汉子!我虎山军精忠报国,不远千里,北征抗虏。时间不同,但壮志相同,壮举相似。在座诸位,我虎山军全体将士,都是响当当的儿郎,都是血性汉子!”
接着,杨炯突然站了起来,振臂狂呼,“虎山儿郎,披甲舞戈,纵横天下,不死不休!”
大伙听了,热血沸腾,跟着嘶吼起来,“虎山儿郎,披甲舞戈,纵横天下,不死不休!”
过了好一会,众人才平静下来,这时,李文贵又站了起来,挠着脑袋问道,“大当家,要是你当上了皇帝老儿,可不可以封我一个那什么爵位的?对,公爵最好!封了之后,可别把我弄死了,公爵世世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