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莫愁还自有愁时

明末屠夫 兮非可 2067 字 3个月前

只见解立敬对周鹏说,“用文章教化世人,用刀剑护卫百姓,都是圣人之道。夫子倡六艺,即为如此。”

周鹏听了,顿生知己之感,当即站起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慨然道,“知我者,知府也!”

而后,解立敬又转向秀才,“举业艰难,沙场征战更是艰险。维德兄,你可谓是投笔从戎,有班定远之志呀!来,我敬维德兄一杯!”

杨炯一边观察,一边在脑子里思索,过了一会,突然笑了起来。

这个解立敬,算是个在史上留名的人物。杨炯后世读书,偶然间读到过这位解知府的生平事迹。如果没记错的话,解立敬明年便要升任江西巡抚,之后便急流勇退,以年老多病、视力下降影响正常履职为由,多次向朝廷提出辞职,最终获崇祯皇帝的恩准,隐居贵州黄平兴隆。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满清趁机攻入北京撵走李自成,乘势南下四川追杀张献忠。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身亡后,孙可望率余部投奔南明永历政权,继续抗清,拒守着滇黔川大部。此时,孙可望获悉解立敬遁居黄平兴隆,如获至宝,便以南明政权的名义,授解立敬为四川巡抚。解立敬坚辞不受,而被下狱。孙可望千方百计逼其就犯,不想解立敬却绝食而亡。临终前,解立敬看破世道沧桑,留给子孙的遗训是“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

杨炯之所以发笑,是因为面前的这个小老头,本质上是一个既善于明哲保身,又和光同尘的明白人——眼见大明不行了,立马辞官隐居;预见南明没什么前途,坚决不掺和,不愿给后人带来祸害。眼下这么低调热情地敬酒,想必是担心虎山军土匪的出身,怕得罪不起吧。

于是,杨炯也端起酒杯,笑吟吟地对解立敬说道,“解大人,盗亦有道。小子屠夫出身,土匪起家,算是凶名杀声在外。不过,却不是乱来的人。大人,尽管宽心!”

听了这话,解立敬面色尴尬,而后迅疾反应过来,大声说道,“周处年少时,行侠任气,为祸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拜访名人陆机和陆云,浪子回头,发奋读书,为官治民,颇有政绩。元康七年,出任建威将军,讨伐氐羌齐万年叛乱,战死于沙场,追赠平西将军,谥号为孝,可谓一代忠臣孝子!”

说完,一脸赞赏期许地看着杨炯。

杨炯听了这话,倒是有几分诧异。这老小子不仅为人谦虚低调,而且思维敏捷哩!呵呵,忠臣孝子!

……

挥手作别江边的百姓,还有专程前来送行的解知府,虎山军乘船顺流而下。整个虎山军,除去骑兵外,全都坐船。这样一来,便省去了每日行军之苦,而且行军速度也大为提高。

杨炯终于松了一口气,闭眼就想打盹,一旁的杨西施却显得有些新奇,眼睛饶有兴趣看向江面与船队,嘴角尽是笑意。

一会,杨西施扯了扯杨炯的衣袖,问道,“炯儿,这船如何是往北走?你之前不是说过么,是顺流东下。”

杨炯睁眼又揉了揉,回道,“从九江到南京,长江是自西南往东北方向流的,所以感觉是往北走的。”

杨西施抿嘴笑道,“万里路胜似万卷书。从衡州出来,这一路上,的确长了不少见识。之前由湖广入江西,翻山越岭,还以为得一直走下来哩!”

杨炯笑笑,“若是一直靠两条腿,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到关外去。说不定,洪大人把仗都给打完了!”

可能是第一次坐船,杨西施显得谈兴很高,“炯儿,之前你说此行到南京下船,补充粮草军械。是否提前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