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 20 章 诸子百家:儒家有缺陷,……

他用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掌握众生,执掌天下,他是自己的主宰,何须鬼神授权柄。

无独有偶在法家像落井下石后世儒家的时候,秦时的儒家也忧心忡忡,因为董仲舒言论也是有违儒家的一些思想,虽然他经过包装大体还是儒家的中心,但其传达出来的君权至上的思想却相当的不妙。

在亚圣孟子的言论中,因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董仲舒的言论,却有违圣人之言,给君王带来了极大的权利只怕不妥。

——

董仲舒本人会不知道这套说法的缺陷吗?

他当然知道,所以他以天人感应,约束君王,让君王修德爱民,只是现在看来他似乎失败了。

董仲舒苦笑,虽然不知道后世发生了什么,但他已经能有一些不好的预感了,不然后世的仙人说到坑害百姓忠良时,人间奇行种君王时痛惜。

果然下一秒,天幕就点到他了。

【以小见大,从儒家的德中就能看出,儒家对于道德的看中是要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这好吗?

或许对于达官显贵是好的,因为他们拥有权势,包庇自家人的时候可以用情之一字开脱。

但对于普通百姓好吗?

大约是不好地。

因为普通百姓显然没有什么抗风险的能力,法律的缺失会让人们的行为准则缺失。

打个比方,如果一位父亲杀了人,他的儿子却不告发,在被发现后,甚至因为这种行为而受到了嘉奖,那么大家就会争相效仿,日子久了甚至会演变成一个村子的人互相包庇。

因为在古时,一个村多是同姓、同宗之人,出去走一圈那个不是沾亲带故,一个石头砸下去,伤的原来是自家二大爷,这种时候死去的人就只能自认倒霉了,因为无人告发。

同理也可以延伸到官场,政治上面,说是以德治国。

但天下能有几个真君子,如果天下都是真君子,那那些君子就不该出名,因为已经习以为常了,正因为缺少才会宣扬。

儒家学说希望能够成就一个人的修德之路,让人们自发遵守道德,可这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看是不现实的,人都有贪新,恶性。

儒学大家荀子就曾提出性恶论,认为人天性本恶,只要经过教化才会向善,可天下又有多少人去教化了世人,那些言论在没有惩戒的普通人看来,只是风过无痕的无稽之谈。

道德从来都是人的最高规范,法律才是人的道德底线。

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间里,道德会随和时间而缺失,最终导致国家崩坏。

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许还好,但凡社会动荡,那么就会变成一个混乱无比的朝代,类比一下看晋代和朝代末年的惨剧可以想象。

除此儒家德治有所缺陷外,董仲舒的治理理念最终的演变结果也和他自己所想的大相庭径。

以“天然感应”为例子,这本来是董仲舒提出限制君王权柄的,要求君王修德爱民的约束。

可是在后来却变成了一种鬼神之说,不仅没能约束君王,反而还变成了一种祸害压迫百姓,愚弄百姓的一种学说,也让儒学带上了神鬼的神秘色彩。

要知道在董仲舒以前,儒学的理念是敬鬼神,而不是信鬼神,可自他之后,儒家为了攀附帝王什么都能做出来。

以孔家为例,每次儒学不好用了,这些条例不利于君王了,那就去找找孔家,曲解曲解圣人的意思,变成有利于统治者的理念。

什么有个儒生说,这不是圣人的理念,你这就是懂王不懂了。

没看到圣人的后代都说圣人这样说了吗?你能比人家更懂圣人的理念,滚滚一边去。

什么你说孔家这是曲解圣人理念,这是奴颜媚上有失文人傲骨,要以死明志。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不叫曲解圣人理念奴颜媚上,这叫取长补短采取适合的理念巩固学说适应朝代,你看汉代的大儒董大家,他就适当修改了儒学,最终导致儒学兴盛,百姓安居乐业多好……

修改、改良、巩固,打着这样的名义,儒家的学说,越往后越偏离了原本的理念,自汉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学说能兴起……

人们不在拥有自己的学说思想,想要言论只需要在圣人学说身上找就好了,只要我能有理有据的“运用”圣人的话语,那么我就利于不败之地。

其中被扭曲的还有程朱理学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被认为是儒学的重要主张之一,他本人被评价为历史上儒学集大成着,被誉为孔夫子后又一圣人,本条理念也源自孔夫子的学说。

但这个学其实也和孔夫子不相同,自成一派,并被后人扭曲。

“存天理,灭人欲”指代的是,由于宋朝民风放荡官员压妓身甚多,于民风不利,朱熹提出人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后,人不应该在过多拥有私欲、□□、贪欲等,要求规整士大夫的行为作风。

可惜此等言行太过理想主义化,没有考虑到实际,最终在后来演变成了,压迫女性,要求女性贞洁,饿死事小,失节是大,岂不可悲。

其次孔子本人,于此话原先的言论是“存天理,去人欲”“克己复礼”一字之差,千差万别。

孔夫子的理是要人懂得自我克制,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压抑自身的本性,去追求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绝不是孔圣人和朱熹想要的理念。

他们更多是在追求阶级稳定,巩固权利礼仪的制度。

孔夫子一个能说出审时度势,不拘一格,认为生命宝贵,不该浪费在这种固执之上的圣人,怎么会让人做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念。

程朱二人,一个能说出女儿聪慧无人可配,就可以不结婚,一个虽恳求友人家妇女不在嫁,但那是由于友人家只剩孤儿寡母,无奈之举也愿意以正风俗的名义为友人的妻子求得利益,纵然妇女在其兄权威之下在嫁,也没有在强求。

毫无疑问孔夫子和程朱二人的理念,都不再是最初的样子。

他们的言论被曲解扭曲,有人朱熹虚伪,只会说做不到的事,他的言论切实的迫害了女性,这叫什么理想主义者,不过伪君子。

实际上任何一个学派的开创者都是理想主义者,孔夫子的言论中也不乏理想之语,扭曲后也曾压迫我国千年之久,但这难道改怪他吗?显然不该,我们站在了后世巨人的肩膀上,评说先代时就不该只从后世的世界观看,更该从当时的世界观看。

朱熹的出生经历就造就了他能想到这样做,却想不到这样会对女子造成什么样的压迫,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女性的悲哀。

这不是一人两人的错,而是整个时代的错,有幸生在新中国是我们的幸运,却不是能拿来抨击前人的利器。

只希望后世不在扭曲前人之言,能自称一派别再打着圣人言了,圣人都要被言哭了。

树哥儿听了都得说:这句话我没说过。

不过就算此时说的再多,一切也都过去了许久,在古时人们终究,习惯了圣人言,大家已经没办法在从这种固化思维解脱出来,故而无论好坏这些学说都被扭曲为儒学。

不过这也不能怪后来人,终究是董仲舒开了一个坏头,他或许没有恶意,是为了弘扬儒学才进行修改,也做了对君王的约束。

但是他忘记了,没有制度约束的权利,就像没有关进笼子的老虎毫无用处。

在古代封建社会制度,君王是权利的最大拥有者,他可能拥有制度的笼子吗?他会让自己被关进笼子里吗?

且用经济学角度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他修改儒学是为了弘扬学说,中心思想并没有改变。

可其他的儒家人能做到他这样吗?不能。

人永远拥有贪性,君王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制度,因此和董仲舒一样坚持儒家中心思想论的逐渐被驱逐,迎合君王心意的儒家逐渐走向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