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漕运船,石室

阴阳盗墓师 醉流年 1662 字 2024-05-20

我心里打定了主意,找到老九以后一定要重新回来这里,至少要带走一些啊,拿去加工一下,一定会卖个好价钱的,哈哈哈,就在我为老九留下讯号和发现珠宝珊瑚感觉到欣喜的时候,四周的鱼儿突然惊恐起来,它们四散而去,仓惶而逃。

原来,海底的水浪都起了变化,这说明海上会有大风浪,想到独自留在海上的蒙洛,我不禁担心起来,这个小家伙知道随机应变的吧,一旦海面出现变化,必须马上划船离开,迅速回到岛上,必须迅速!

蒙洛这小子一直呆呆傻傻地,在活人的世界里不怎么灵光,真让人揪心,担心归担心,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

返回海面不可能了,我必须往前进,在大风浪到来以前,必须找到可以遮挡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潜在的危险,氧气,它是定量的,呆得越久,消耗得越久。

我迅速地游进岩洞里,恨不得假想自己是条在水下自由来去的美人鱼,穿过岩洞以后,我看到了老九,他正在前方,扒着什么东西,还在努力地做着什么,看他的样子十分焦急,想来也是想到风浪要来了,海下即将风起云涌,我迅速地奔过去,从后面拍了他一下,这一下子,老九马上激动起来,身子完全抖动起来,转头过来看到我,感觉他的身子彻底放松下来了。

在海下最麻烦的问题是对话,老九对我比划了老久,我终于明白过来,这是一艘沉船,老九正费力地想爬上去,进入船舱,我来了正好,借着我的肩膀,老九终于成功地越过了船舷,然后将我扯上去。

这是一艘大船,一落到船上,就看到了桅杆,桅杆源于帆船时代,在扬帆远航的同时,也承担着舰船“耳目”的作用,正道是:“刁斗三更,风急旌旗乱”。随着社会进步和舰船技术发展,风帆时代的桅杆渐渐失去了动力源支柱的功能,演变为纯粹的舰船信息源载体。

我们朝着桅杆游过去,因为上面的帆还在,沉船时经受了剧烈的撞击,所以落在船面上,近了,我们都不敢触碰,担心一碰它,它就会化为乌有,彻底消失在海底,帆上一般有船体的正身标志,这艘船也不例外,看清上面的图案和文字,我和老九交换了一下眼神,这是元朝的大船,确切地说,这是元朝的漕运船。

一是上面还有漕运船的标志,二来是上面的文字,那是八思巴文,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我有十来年的古玩经历,对于各个朝代的文字都是略通。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字数只有一千多个,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为国字颁行全国后,其推广却受到很大阻力,除政治和文化传统因素外,主要是因为这种文字字形难以辨识,再加之在有的地方使用时还仿效汉字篆书的写法,这就更加剧了识别的难度,所以民间依然是以汉字为主,八思巴文更多地运用于官方文件,所以,这艘船并非民间的漕运船,极有可能是皇家漕运船!

再看这艘船的桅杆,已经是四桅杆了,是相当规模的漕运船,老九摇了下头,冲我摆摆手,他长年奔走于墓下

,应该知道这是什么文字,但对于这船的建造规模,似乎存疑,我笑了一下,点了下头,元朝的造船能力,的确可以做到这种规模。